第 4 章节
多少念了不知十几年书的大学生回来,都不会写那几笔字儿呢?他家写都没写过的奈奈咋就会了呢? 安奈儿兴奋地对安爸爸说道:“每年快过年的时候,爸爸经常喜欢背着我去看人家写对联,我看着看着,自然也就会了。”其实只是因为前段时间异能觉醒后,身体各方面机能更是好到爆。前世扔下多年的记忆拿起来,竟是没有半点生疏。让安奈儿在惊叹的同时也感叹没用的异能似乎有点用了。 是这样?安爸爸听得云里雾里。想起自己虽然初中毕业,可多少也识几个字儿,平时也喜欢静静地看会儿书,像这些毛笔字什么的,也颇有意趣的每逢过年都背着奈奈去看人家写。莫非奈奈就是这么学会的? 安奈儿看着安爸爸依旧沉浸在疑惑不解中久久出不来状态,遂转移注意力趁热打铁道:“爸爸,你说……我们过年之前卖对联,会不会能卖来不少钱?” “卖对联?”安爸爸实在难以想象,让安奈儿去大街上写对联的情景。这么小的孩子,写的对联有人买吗?更何况,北方这寒冬腊月的,他可是曾经见过大街上写对联的人冻成什么样子呢!他家奈奈才五岁。 “对啊!”安奈儿蓝眼睛恍若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放光芒:“我刚才买了笔纸这么多,才用了不到四五块钱。可若是卖得话,现在大街上的对联最便宜的也是一副两毛,三百副对联对联可以卖六十块多钱呢!这可是最低的成本,卖最多钱的好生意呢!” 正当父女两对话时,门口忽然传出一声来:“卖对联?奈奈家还卖起对联来了?来,让我们瞧瞧,奈奈家的对联到底写得有多好?” 却见一个穿着明晃晃紫色大袄的胖女人,正笑眯眯的往屋子里走来。还边走边说道:“哟——还真写出来了?”遂探过头去看奈奈写的对联。 安奈儿眼珠子转了转,仰着头笑呵呵道:“是呢!团儿阿姨,这可是奈奈写得。等奈奈写对联卖了钱,就可以给团儿阿姨家还钱了!” 眼前这个胖女人,正是西西家隔壁屋子景丰的母亲——袁团儿。平常笑呵呵的,十分和蔼。一个院子里的大人都直唤她团儿,小辈孩子们则叫她“团儿阿姨”。 说起欠钱一事,其实也就是安爸爸当初执意要把被打流产的美琴阿姨给送医院,但却苦于拿不出那那么多钱。倒是院子里日子过得最好的团儿家,说是先给安爸爸借这笔钱。使得安爸爸极为感激。 团儿一听安奈儿这么一说,望着手里对联的,顿时眉开眼笑:“奈奈真听话,真懂事。”然后即满脸感叹道:“唉,奈奈咋这么聪明呢!才五岁大点儿的娃,居然能写的了对联儿。真是神童啊!我家丰丰,却是连学校里的作业都不好好儿写。上个学期,才考了个十来名。” 团儿嗓门很大,这么一嚷嚷,几乎整个院子的人都惊动了。叶美琴带着西西过来了,李成带着媳妇儿子过来了,连住在最边儿上的牛爷爷牛奶奶也一起过来了。 大家看着那对联,都齐齐感叹: “奈奈以后不得了啊!这么大的娃,居然会写对联了?现在的大学生都写不了啊。” “安柏你有福了,奈奈以后肯定是个大学生,给你长脸啊!” “了不得的神童啊!谁家出上这么个孩子,祖上积德了!” “……” 个中称赞不言而喻,还一致问是否是安柏教的。院子里都知道,安柏这人,身手不错,当过警察。但自从断腿之后,除了出去捡破烂,平时最喜欢看看报纸、名著书籍啥的,多少也算个文人。 安柏自也不知道咋解释,但却不希望众人质疑安奈儿。遂说道:“嗨!我自个儿自然没学过这玩意,也不过是以前喜欢背着奈奈去看人家写对联罢了。没想到奈奈这么聪明,看都能看会。” 众人这才释了心中疑惑,又开始称赞其安柏有个好女儿,奈奈是个神童神马的。直到后来众人出去后,奈奈才恢复了清静,开始继续写对联。 10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成为国家特有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与我国刺绣、窗花、古琴、国棋、国画等历史文化艺术,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流传至今的最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之一。 从古至今,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外加“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等古代著名书法家,哪一个不是经年累月、积淀已久,终成一代大家。也唯有我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才有这些以一个国度的字体书法而成名历史的人物大家。 而发展到现代社会,先是西方文化的逐渐渗入,再加上我国注重于对科学发展,多少有些对传统文化的忽略懈怠。以致于现在学生学习数理化居多,但学习传统文化的却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当今读书人,不会写毛笔字,亦以一笔好钢笔字而为豪。 一个人特有的字体笔法,是他经年累月练就的最基本的文化涵养体现。古人云:“学书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因此,书法大成者,必以经年累月之年龄,方为深厚之基础。 可若有朝一日,你听说有人以五岁稚龄当街写对联,该作何感想? 黄旭是一名十分爱好传统书画、骨子里带着些古文人气息的记者。今日,就见识到了这样一件颠覆自个儿三观的事件, 三十来岁的他,家里孩儿也有七八岁了。当了文化记者、编辑数年,依旧爱此行业,乐此不疲。这一天,他浪荡在x市的大街上。想着可不可以采集一些新闻信息,能够放到《文化周刊》上做新闻。虽然,现在人们对《文化周刊》这种喜欢老生常谈介绍传统文化、纪实报道的书刊,已经渐渐淡化了兴趣。《文化周刊》也即将面临倒闭的命运。可在《文化周刊》干了有十年的他,实在还想尽最后一把力气,帮一把日暮西山的《文化周刊》! 就这样,到处瞎逛、希望可以采集点社会新闻的黄旭,顺理成章的发现前面中兴广场上,今天不知为何多了好多人。 带着蓝色暖帽、穿着皮袄冬衣的黄旭,透过冬日里熹微的阳光,嘴中呼出一口看得见的白气。看着前面拥挤的人群,咧开嘴巴露出虎牙,笑了! 不到半月过年了,大伙买办年货买得真积极呀!卖各种年货的中兴广场,每年过年总是那么火爆。 只是……望着前面有些挤得过分的人群,黄旭实在有些奇怪。只可惜,被冷气打湿模糊不堪的大圆近视眼镜儿,怎么也看不清。所以,他一把摘下眼镜,用纸巾将镜片儿重新擦了把,这才重新戴上。 咦?大清早的,买年货的人挤成一团,还怎么买? 好奇的他走了过去,发现中兴广场的那群人,确切说,应该是围成一个圈,集中在一个摊位上。当了十年记者的老油条黄旭,一看此场景就嗅到了他今日寻找多时的“新闻”信息。 如此场景,如此聚焦,如此引人注目,这简直就是最典型的新闻预兆呀! 兴奋的黄旭赶紧拉了一个拼命往里面挤得中年汉子,笑问道:“大哥,你们都围在这儿看啥呢?” 中年汉子把手拢在袖筒里,笑呵呵道:“兄弟,你不知啊!我听人说,里面儿有个五六岁的女娃儿。在那儿站着写对联呢!” “啥?” 黄旭震得直接把眼镜儿一摘,瞪大两个不大的小眼儿说道:“大哥你没开玩笑!五六岁?你确定不是十五六岁?” 他闲来无事也练了十来年毛笔字了,最多是把喜欢的字帖临摹了一遍,写得顶多能唬唬不会写毛笔字的人。在那些练了几十年的大家眼里,就跟小孩儿似的。 而他一个大学毕业,热爱书画的人才是如此。大多数那些虽然上了一回大学,可连毛笔字都没沾过手的人,却是连毛笔字都不会写。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那从小跟他一起学习毛笔字的侄子,写出来也只是标准的正楷,也万万不敢当街写对联呀! 现在他听到了什么?有个五六岁的娃,还是个女娃,正在那儿,写、对、联? 开什么玩笑? 就算刚生下来就开始练习写,短短几年时间,也绝不可能达到这种会写对联的境地! ------题外话------ 刚上传没一个周,就看见收藏和流言了,果然,更新才是王道啊!作者君以前喜欢看古言,所以第一篇写的是一本古言,脑细胞差点都被杀光。现代文看的不多。忽然写这个,也是看的异能文、娱乐文特爽,也想自己写个很爽的。所以,不擅长现代文写作的我,很多造句构词还有很多不足,情节设置之类的也不如人家,所以我尽量修改,尽量创新,也尽量yy,只希望写的很爽很好看。如果有什么不好的,还请多多包容。另,作者君家里没网,更文只能在工作时候上传。所以有些留言之类的没及时回复,还请见谅。 11 发现新闻啦! 毛笔字是什么?那是中国的国粹,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唯洞明文字生成中所蕴自然山川之地脉、宇宙变幻之天象,深谙文字之文化含量,执笔时才有底气,才能生发出意象、意念、意境。否则,无以到达深郁而豪放、凝重而飘逸之化境! 哪知道那中年大叔居然还说道:“真的。大伙儿都说呢!我也在前两天听邻居说过,所以今天特意来看看。没想到咱x市还能出这种天才!” 黄旭一张嘴张得老大,满脸的诡异,觉得这大哥简直就是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哪有五六岁的娃写对联的? “想必写得肯定不怎么样,也不过是大人们看见孩子写对联儿,故意赞声罢了。毕竟五岁的娃儿,能识得几个字儿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指望他能写好?敢出来写对联,大伙自然只会说好不会说不好的。” 中年大叔“咦”了一声,不赞同道:“哪有!”还拿出一张小红贴“一家之主”说道:“瞧,这就是人家娃儿写得。我这回就是特意买回去,让我家的几个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好好儿看上一看。人家五六岁的女娃儿都这么行!” 黄旭重新戴上眼镜仔细看着那张小红贴“一家之主”。小黑豆眼睁得老大了。 这是个五六岁的娃儿写得?这怎么可能? 但见红贴儿上那四个字,呈现亮晶晶的金黄色。字体虽不见得有多遒劲有力,但重在匀称得宜,茂密丰满;柔中带刚,风格秀挺! 这根本就是一个勤学苦练十几年的人,还颇有书法天赋的人,写出来的呀! 很多年后,黄旭想起今天这幕,很感谢这个中年大叔给他拿出的这个小帖儿。正因为看见这个小红贴儿,这才让他有了一探到底的心思。要不然,他或许会因为这里围绕这么多的人,而望而却步。早日离开继续去寻找他的“新闻”。 但正因为看见这个小红贴,才使得他在这儿几乎为了见到这个写对联的孩子,从早上等到晚上,等了整整一天。甚至为此拿着照相机拍了好几张照片——人群拥簇的远景照片;拿着对联走出人群的照片;有人拿着春联出来后他还特意去把人家的春联字体给拍了一拍。还特意挤在里面,对着那远远写对联的小身影拍了几张。 当日头即将落下天幕,当集聚的人群也逐渐散去,当卖年货的小贩也渐渐离去……周围依旧还有人群围绕在对联儿摊位跟前,议论纷纷。 “恩呀呀!好孩子啊!这么小的人,居然会写对联!我们岁数长了这么大,都没见过这么小的孩子写对联的。” “比古时候的神童都厉害呀!现在的孩子可了不得呀!” “现在孩子又哪有这么能行的?瞧瞧咱自个儿家的娃儿。七八岁上一年级,字儿都识不了几个,还要求他往好写。怎么可能?” “瞧这手好字写得,听人说还是个女娃娃!?” “……” 几个看着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人,围在最中间,一起开始议论。盯着里面写对联的孩子,是掩不住的满眼惊叹。 但见她端然立在中间,身上穿着一件土色红袄子,头上戴着个毛线帽子,脸上还戴着个白色口罩。一张脸几乎被遮了个尽。而手上套着个沾满金粉的手套,正挥舞着小小的手掌,在桌上奋笔疾书。写出来的一副“一片欢笑除百岁,几多喜事会新春”的金字儿更是耀眼十分。 看着女孩写完一副又一副,甚至还有人给她出难题说写庙联儿会不会?女孩头也没抬,遂说道:“不知是啥庙?娘娘庙还是天神土神庙?” 周围人都不禁为女孩的早慧感到惊奇,居然连庙联都会?这么小的孩子,谁教她的?于是,便有人忍不住问出了声。 女孩便开始了这一连几日的标准式答话:“街上好多叔叔都写,我看着看着就会了。”周围人更是又一阵感慨。 直到周围人终于走尽,万家灯火点亮,夜市一片闹腾时。女孩终于和旁边一个一直帮她卖对联的女人一起开始收起对联来了。 黄旭看着一大一小两个女人,于是也帮着他们收起摊位来。甚至还趁机对二人搭讪说起话来。 安奈儿两世为人,何等眼尖?自然早就看清这个一直徘徊在摊位旁不走的眼镜儿男。一看他手中相机,便心中顿明。正中她下怀,何必拆穿? 就这样,任由黄旭在叶美琴嘴里把她家的情况给套了个清楚,却也不吭不响。直到最后套的差不多了,这才离开了。 叶美琴看着男人离开,有些皱了皱眉,回头对安奈儿说道:“奈奈,这个人看着有些精明,阿姨没说啥不该说的?” 安奈儿微微一笑,摇摇头道:“没有。阿姨做得很好。我们回去!今天卖了上百块呢!赚得蛮多的。”注视着男人的背影半天,眼中闪过淡淡的窃喜,这才跟叶美琴一同收拾着回家去。 12 对联神童! “家庭贫困为父还债,五岁女童当街写对联——字体俊秀如大家!” 几日之后,纪实刊物《文化周刊》上的一则新闻传遍x市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