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收藏三千五加更)
夏纪娘学着芋艿的烹饪方式炮制出了一道土豆菜品, 自然少不得张鹤在边上“指手画脚”。 出锅的土豆品相十分好, 一大碟土豆块掺着肉末, 上面撒一些葱花, 以一些盐与胡椒调味。张鹤迫不及待地夹起了一块放入口中,除了没有辣椒与花生油, 这道菜与张鹤在现代吃的倒也差不多。 时隔两载,她可算是吃到了土豆!张鹤内心激动, 还不忘夹起一块送入夏纪娘的口中:“纪娘, 你的厨艺太好了, 做的真好吃。” 夏纪娘觉得土豆味道不及芋艿浓郁,可它的口感比芋艿要松软些, 嚼了两下, 便像化了般。张鹤认为它可以充饥,倒也没说错,几块下肚, 便有几分饱了。 张鹤拿了两个土豆,又将夏纪娘做好的土豆拿到李家给李清实品尝。李清实只觉得它有些眼熟, 须臾便想起这跟去年他所发现的土豆极为相似, 只是他发现的土豆只是鸡蛋大小, 而张鹤拿过来的确有拳头般大。 李清实诧异道:“二郎,你真种出来了啊?!” 张鹤笑着点了点头,她为了让土豆能顺利种出来,除了草木灰、烧火粪这些肥料外,还偷偷用了系统中的化肥。她花了这么多心血去栽种, 若还不能种出来,便又得等到秋冬才能再种了。 “为何会比我发现的要大这么多?”李清实十分好奇。 “我细心照料,还给它施肥、浇水,跟在西坡那贫瘠之地长得自然不一样了。” 李清实认为有道理,只是这陌生的作物,想要一次种植便成功是不可能,怎么也得摸索一两年,将栽种的方式都琢磨清楚才有利于让它长得更好。可张鹤只是摸索了半年便种出来了,这怎能让他不诧异? “这是纪娘做的菜,快尝尝。”张鹤又道。 李清实并不怀疑它是否有毒,毕竟张鹤已经尝试过了。当他吃进口的时候,发现这种陌生的味觉让他有些后悔,后悔不曾听张鹤所说,予以重视。即便他是发现的人,可确实也只有张鹤有资格给它起名。 “这一蔸便有七八个,我们只是摘了这些,还有十几蔸呢!”张鹤笑道。 “明日我随你去看看。”李清实道,又询问张鹤是如何培植的。 张鹤便道:“我将当初的种子搁在家中,没过多久便发现它长芽了。能生根发芽,便代表能种?于是我将这些芽块分开,将它埋入土种,再施肥、浇水。跟种别的菜一样,该怎么打理便怎么打理,果不其然,找到门道了。” 李清实对张鹤的记忆还停留在她询问如何给茄子留种的时候,却不曾想这大半年时间,她便能有如此变化。 张鹤笑道:“这全靠纪娘,若无纪娘,我恐怕还不会种地呢!” 李大娘在边上听了,也笑道:“驴哥儿你看,我就说纪娘是个贤内助!” “是呀!”张鹤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若无当初李大娘暗中助力,她恐怕也没什么机会与夏纪娘接触,更别提会爱山她了。 翌日,李清实、李清贵等一众好奇的人便随张鹤到土豆田里,看她将又一蔸土豆挖出来。而经过的村民见他们围在一起,便也好奇地凑了过来,便见到他们手中占据了一块手掌的土豆。 “这是什么?”他们问道。 “这是土豆。”张鹤回答。 “土豆?”他们对此名称仍旧十分陌生,有些平常便留意张鹤的田的人家,发现她种的东西茎叶十分奇特,便留意过;还有些人是当初知道张鹤培植一种新发现的芋子的,可一时之间也没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便是从西坡那儿发现的芋子,被二郎带回来栽种后,重新长出来的!”李清实道。 此言一出,众人皆按捺不住好奇之心,伸手去拿捏。有人嘀咕道:“当初有这么大一个吗?” “好像当初长得也没这么多,颜色似乎也不大一样。” 张鹤便趁机解释道:“当初发现的青绿色的土豆是长坏了的,不能吃,吃了会出事的。像这样没有青绿之色,也还未长芽的才能食用。” 有胆小之人直接扔了手中的土豆,惊吓道:“有毒?” 张鹤瞥了他一眼,捡起被他扔的土豆,淡淡地说道:“碰是不会有事的,而且这土豆并无青绿之色,也没长芽。我昨日才食用过,不也好好地站在这儿?!” 那人被李清实不满地瞪了一眼,便悻悻然地避开了他们的视线来。其余人见状,便围着张鹤问了诸多问题,当听说一个土豆可以结出好几十个新土豆时,内心蠢蠢欲动。 可他们旋即又想起自己并不知道如何种植。而且这新奇的作物只是刚刚被培植出来,还不至于广为人知,如此一来便不能卖钱。 除此之外,只要搁置一段时间还会长芽,不能食用。其不耐贮藏,便失去了价值,让众人又稍微收起了种植的心思来。 张鹤对他们的反应早有预料,毕竟他们的态度与当初的李清实如出一辙。土豆、芋艿这样的作物作为不能充任两税之物,也不易贮藏,愿意种的人便少了许多。而如今又是风调雨顺之年,众人还未意识到这些作物的好处。 她也没期望一开始便将它们推广开来,毕竟在众人眼中,如今她也才只有这二十多株根茎、两百多个土豆,只能勉强种一亩地。 不过,若是加上系统仓库中的土豆种,能种三亩左右。 张鹤将土豆培植出来的事很快便传遍了清河村,而见过土豆的人则绘声绘色地描述土豆长什么样,没见过的人则也跑到张鹤家的田边看她将土豆都收了。 他们回去后便跟邻里提及:“也就种这么一垄,却整整有两大箩筐的芋子呢!”比起“土豆”这样的陌生的名字,他们仍旧习惯将之称为“芋子”。 “可以吃好久了?” “要不我们也找来种一种?”有人依旧有些心动。 不过很快便有人打击道:“你会种吗?” “张二郎如何种的,我们便怎么种呀!” “你瞧见张二郎是如何种的了?你知道哪儿有种子?” 那人被问得哑口无言。这作物是张鹤培植出来的,他想要得到土豆种,张鹤给不给另说,他总得要花些钱?而他花了钱却又种不出来,岂非花了冤枉钱?左思右想下,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至于张鹤知道土豆在常温下贮藏时间不会太长,她将一部分土豆收入系统仓库中,另一部分则放在夏纪娘的眼皮子底下,一来她要让夏纪娘她们能自己发现土豆发芽的条件,二来她也要用一部分发芽的土豆继续种植。 土豆不喜温,也不耐高温,在这种月份种植是很难长好的,但是张鹤为了能合理地写出一份教别人如何种植土豆的说明书,便必须有此演绎过程。 这是个漫长的推广之路,可她总算是跨出了第一步。 她也没有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培植土豆上,她还得打理茄子以及水稻。优质常规稻是她第一次种植,她也必须要给予重视,毕竟结出来的稻谷将来极有可能是要作为出借给官府的青苗,推广到别的地方去的。 除了这两大能作为进项的作物外,张鹤对红薯以及西瓜的情况也没有忽略。她所种的作物之多让人看了都眼花缭乱。好在她也知道根据作物的生长条件分区域种植,否则有些作物之间相克,便两样都长不好。 她所种的西瓜在广大地区也算是罕见之物,连夏纪娘也不曾见过,在张鹤催芽种植时解释是“寒瓜”才理解过来。只是她长这么大也没吃过西瓜,毕竟西瓜只有权贵人家才吃得起。 如今西瓜茎叶十分茂盛,小小个的西瓜幼果掩映其中。幼果比成熟的土豆还要大上一些,浑身为青翠的绿色,其中萼片中有几条白色的痕,它的瓜皮也长了不少茸毛,乍看之下以为是长在地里的冬瓜。 比起茄子的防偷,西瓜才是更该重视的,毕竟茄子种植的人家除了张鹤也还有好几家,可西瓜莫说清河村,这清河沿岸的几条村子恐怕都找不出第二家种植的。物以希为贵,自然便会有人生出贪念来。 丢失一两个西瓜,张鹤倒是不在乎,可她接连发现有好几个长得稍大,又脱了毛的西瓜丢失时,不得不到张保长的家中,请他在组织壮丁巡夜时,替她留意一下瓜田的情况。 还未长好的西瓜都偷,这是得多饥渴?再这么下去,她的这些西瓜恐怕也长不到成熟, 她这招敲山震虎,倒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再丢失过西瓜。 而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张鹤的茄子长好后,孙宁正店与张家园子正店的伙计都如期来取。不过如今茄地有柳大山与宋氏打理,连摘茄子的事情也是他们做了,张鹤便无需那么幸苦地冒着雨或顶着烈日去摘。 柳大山和宋氏自替张鹤打理这八亩茄地以来,一直都很勤劳,生怕让张鹤认为他们干活不勤快,过了这段时日后便不再雇他们了。 虽说当初张鹤不喜柳大山的天真和愚昧,可自那以后他也没犯过什么浑,而且他将茄地打理得很好,也无需张鹤督促他们何时施肥、何时除虫除草等。 张鹤征询了夏纪娘的意见,决定继续雇佣他们夫妻俩,每个人一年给二十五贯工钱。比起如今六十文钱一日来算,一年二十五贯已经多了许多,柳大山与宋氏自然应承下来。 张鹤与他们签了三年的契约,雇佣的契约一般最多只能是十年为期。而不管此前雇工的身份是什么,一旦签订了契约,那男为仆,女子则为婢。 在契约期间,是仆役、婢女的身份最为卑微的时候,而主仆的关系要远高于夫妻的关系。 张鹤自然只是将他们当成了雇佣的工人而已,只需他们打理农田,而不需要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可外人并不这么认为,认为张鹤终于做了点符合她的出身的事情。 作者有话要说: 哈哈,没有猜中江奴的身份的_(:з」∠)_ 想起番薯的推广,从万历年间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在全国推广开来(貌似这话说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