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打造一家有情怀的店
“我仿佛看到未来你给经济杂志当封面的样子了。”苏兰笑着说。 张小蕙汗颜,“苏姐抬爱了,不敢当不敢当!” “你呀,总是这么的谦虚。” “可不得谦虚吗?我不过是个开着个小书店的小老板。” “你的大生意马上就来了。” 张小蕙笑着摇摇头,“八字还没见一撇呢,可不敢夸海口。” 八字撇一撇的事,其实挺容易的。 第二天晚上,苏兰就把租赁合同拿给了张小蕙,那上面,房东已经签字了。 “苏姐真是雷厉风行啊!”张小蕙感叹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我要是不雷厉风行,早被那些一会儿一个主意的小混蛋们给弄疯了。”苏兰少有地发了牢骚,“我跟你说啊小蕙,我们班有个孩子,就是那种“问题少年”。他前几天特别诚恳地跟我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想要退学去练摊。我想着就他那成绩,想要考上大学,除非有奇迹发生,就说我支持他的决定。他昨天递交了退学申请,今天被校长叫去问情况,却说自己其实并不想退学,是我说退学练摊挺好,他才做这个决定的。” 还有这种事?苏兰当时肯定很尴尬的?被一个孩子给将了一军。 “后来呢?怎么解决的?” “我当然是雷厉风行地找来了当天跟我们在一个办公室的老师和学生过来给我作证了!如果全是老师的话,校长估计不相信,不过很巧,那天办公室有好几个学生,有的是因为没交作业被老师训斥的差生,有的是抱着班级的作业本过来的学习委员。成分这么复杂,自然是没法被我收买,一起“作伪证”的。”苏兰有些俏皮地说。 这“拈花微笑”的佛性女子,也并不是个任人搓圆揉扁的“包子”,挺好的! “你做得很棒!”张小蕙由衷地说。 苏兰笑了,“不好意思,这件事真弄得我有些烦,所以话多了些,希望你不要被烦到。” “不会,你这要是叫话多的话,那我妹妹那样的就是“话痨中的话痨”了。” “钥匙给你,你可以去装修了。恐怕是要大动干戈的,那里以前是家酒。” 张小蕙接过了钥匙,“好的,我去看看。能利用原来的装修的话还是尽量利用,省钱嘛!” “你的字典里也有“省钱”这个词啊?”苏兰打趣地笑。 “哈?我平时挺节俭的啊!”张小蕙有些惊讶,“难道,在你眼里,我竟然是个“挥金如土”的土财主?” “你对自己挺节俭的,到了小龙身上,他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还买最好的,真真的是“花钱如流水”。” “有吗?也没有?小龙本就是个对物质要求不高的孩子。” 苏兰笑着摇摇头,“你看看你,对于小龙,都习惯给于了,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宠孩子”。” “嘿嘿!”张小蕙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长姐如母嘛!” 第二天一早,张小蕙开了书店的门,然后打开隔壁废弃了一段时间的酒的门,一股霉味儿扑面而来。 “噗——!这什么味儿啊?”一个嫌弃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 张小蕙回头,看到了神采奕奕的梁坤。 “你怎么来了?” “这话说的,这是咱们两个人的店啊,为什么我不能来?”梁坤笑嘻嘻地说。 “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这大清早的,你不用上班啊?” “不用!” “你到底在哪家公司当保安?”张小蕙疑惑地问,“怎么那么闲?你老板钱多烧得慌啊,花钱请不干活的人。” “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老板都一样,哪有不爱钱的?”梁坤一语双关地说,“只不过,我上的是夜班而已。” “这样啊,难怪呢!那就不急,一起看一看,确定一下装修方案。” 两人一起走进了店里。 这家店虽然看起来搁置了一段时间了,但是装修还是比较新的,营业时间应该不长,风格非常的“摇滚”。 “我的天,这是墙纸啊?我还以为这房子连墙都没刷呢。”梁坤摸着那看起来跟砖头一样的墙面,惊呼道。 “是吗?”张小蕙也伸手摸了一摸,果然,那转头传来墙纸的触感。 这做得也太逼真了,连她这个做好了“摇滚酒的装修就是搞幺蛾子”的心理建树的人都没有看出来。 “为什么要把酒装修成这个样子?黑咕隆咚的,啥都看不清楚。”梁坤抱怨着,过去开了灯。 没想到,那灯也都是昏黄色调的,一点都没有让酒变亮,只是增加了一点朦朦胧胧的情调。 “装这种灯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别装呢!” “这是摇滚酒啊,又不是川菜馆,哪用得着那么灯火辉煌的?”张小蕙郁闷地说。 “好?好?摇滚酒,那也用不着把椅子弄到墙上去?”梁坤指着一面墙上凑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七个小凳子。 “我倒是觉得挺可爱的。” 就跟小学时,乡下教室里的凳子一样,满满的都是回忆。 “好,好!你说可爱就留下!不过,这个台不错,可以直接当收营台。” “嗯!”张小蕙点点头。 这是两人在装修问题上唯一一个共识,然后,就陷入了分歧中。 “我觉得咱们应该大装修一下,把这墙纸撕了,重新粉刷,或者就贴个白色或者米黄色的亮一点的墙纸。灯也要全部换一下,至于这凳子,虽然挺可爱,但是,”梁坤面露难色,“实在是有些挡道,咱们是不是拆掉几个,剩那么一两个意思意思就行了?” “其实,不用那么大动干戈,咱们把这里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弄个比较有个性的店也是个卖点啊!你想想,谁会买外贸服装啊?” “当然是那些很有个性的男男女女了。” “对嘛!”张小蕙重重拍了下巴掌,“所以,在装修风格上,咱们也应该弄得个性一点,让来买衣服的人有种找到了“家”的感觉。这样,他们对这里的感情就不光是一家卖衣服的店,而是认同他们的价值观的“基地”。即使以后别家也有卖跟咱们家一样的衣服,他们的首选也一定是这里,因为,这是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