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文才兄,在下桓是知 > 第六十四章 吴县

第六十四章 吴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爹, 娘。”祝英台见祝老爷和祝夫人走进大厅, 忙迎上去, “你们就当帮女儿一个忙, 收留一下这些老弱妇孺。”    祝老爷对这个唯一的宝贝女儿是有求必应的。但此刻祝夫人的脸色并不好看,他只得道:“英台啊, 不是爹和娘没有善心,我们祝家平日里做的善事已经不少了。这件事, 我们……”    “我们祝家帮了。”祝夫人接话道。    “啊?”祝老爷吃惊地看着自己的夫人, “帮了?”    “今时不同往日。”祝夫人道。    与其让这些流民铤而走险来劫掠祝家庄,不如主动照料好他们之中的弱小,让那些能闹事的“匪徒”跟着马文才走。到时候留在上虞的流民中的青壮年必然大减,到时候哪怕仍旧有人觊觎祝家庄,也没什么可怕了。况且那些所谓的“匪徒”也有父母妻儿, 祝家庄收留了这些老弱妇孺, 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做贼寇?    如今孙恩的攻势如此之快, 如若任凭叛军攻到玉水,别说祝家的地产房产了, 只怕一家上下的性命都难保。到时候懊悔因小失大可就晚了。    相比之下, 不如给这些人吃口热粥。等到时局稳定了,再给这些人派些活计, 那点口粮的钱很快就会赚回来的。    虽说不上万全,但这个“人情”绝对是利大于弊,这点“亏”值得吃。    祝英台自然不知道祝夫人心中的百转千回。她又惊又喜,跑过去挽住祝夫人的胳膊:“娘, 你答应了?你可不能反悔啊!”    “不反悔。”祝夫人轻轻拍了拍祝英台的手,笑道,“娘平时就吃斋念佛,信奉佛祖。如今有这样广结善缘的机会,我的女儿又这么菩萨心肠,我这个做娘的能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娘你才是真正的观世音菩萨转世呢。”祝英台讨好地一笑,又转头撒娇一般瞪了一眼祝老爷,“不像爹,哼!”    “诶你这丫头……”祝老爷有苦难言。他还是头一回没看准自家夫人的心思,禁不住有些郁闷地揣起袖子,低声咕哝了几句。    “好。”马文才显然没耐心继续观赏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插话道,“祝夫人这般慷慨,本将军佩服。既然如此,是知,我就给你一个面子,就听你的。”    “真的?”桓是知差一点蹦起来,禁不住上前捶了一下他的胸口,喜道,“马文才,你太好了!”    祝老爷和祝夫人,以及立在一边的将士都不禁一愣,有些不可思议地盯着他们俩。    马文才干咳两声:“咳咳。”    桓是知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忘形。他现在可是大将军,而她只是他身边的一个小兵呀。    她忙抱拳躬身道:“多谢马将军。”    马统却仍有些担心,忍不住轻声道:“公子,这些流民都没有受过什么训练,能有什么战斗力啊?”    马文才并没回答,而是问他:“如果我现在在地上丢一个馒头,让你和那个饿得半死的小男孩去抢,你觉得你们俩谁能赢?”    马统不明白他的意思。    马文才笑:“肯定是他赢。而且,你很可能还会被他咬住脖子,活生生咬死。”    马统赶紧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好像真的被咬了一口一样。    “正规的训练很重要,但更可贵的是求胜的意志。对于他们来说,胜,就有饭吃,就能活。”马文才拍了拍马统的肩膀,压低声音,“好好地给我挑一些人。他们说不定,就是以后我们马家军的精锐主力。”    毕竟吴县危在旦夕。马文才让马统留下,负责流民的收编工作,自己和桓是知先带兵赶去支援谢道韫。    通往鄮县的路途受阻,而且鄮县来的流民也有不少。梁山伯便也暂时留在了祝家庄。    祝英台自然求之不得,也不再坚持要同桓是知他们前去吴县。    马文才习惯性地揽住桓是知的肩膀就走。    桓是知急忙拨开他的手,咬着牙尴尬地假笑,低声道:“马将军,大家都在看呢。”    “看又怎么了,你刚才不也捶了我一拳。”马文才的手又搭上去,“这不正说明我这个将军体恤士兵吗?”    行到门外。马文才很自然地先扶着桓是知上了马,才坐到自己的马上。    众人也跟着出来,向二人道别。    马文才冲众人抱拳:“军情紧急。其他话待我平乱归来再说。各位保重。”    桓是知也调转马头,准备离去。    “等一下。”祝英台突然上前一步,站到桓是知马前。    桓是知忙勒紧缰绳:“怎么了?”    二人的目光相遇。祝英台有些不自在地略略移开目光,道:“是知,过去,多有得罪。”    桓是知微微一怔。她居高临下。祝英台道歉的姿态怎么看怎么别扭。    随即,她笑了,声音清脆:“彼此彼此。”    祝英台抬起头,正迎上她的笑眼,终于也释然地笑了:“不过,我不能保证,以后不再得罪你。”    “尽管来啊,怕你不成。”桓是知扬眉,“反正我现在看你,照旧不顺眼。”    祝英台昂起头:“彼此彼此。”    二人又是一笑。    祝英台抱拳:“保重。”    桓是知也抱拳:“保重。”    “行了,走了。”对这突如其来的“姐妹情深”,马文才完全摸不着头脑。女人真是善变。    大军出发,浩浩荡荡。    祝老爷和祝夫人望着远去的队伍,偷偷凑到祝英台身边,悄声道:“英台,这个马公子和这个桓公子……好像,感情很好啊。”    “是啊。”祝英台有些故意地,“他们是一对儿。”    “什么?”祝老爷惊讶地合不拢嘴。    祝夫人也同样一脸难以置信,低声道:“你说,这个马将军……是断袖?”    祝英台不置可否地一笑。    “看着不像啊……可惜啊,可惜了……”祝老爷一甩袖子,一声叹息,又禁不住眼神复杂地看了一眼梁山伯。    梁山伯不解地看着祝英台:“英台,祝伯父在可惜什么?”    祝英台一本正经:“可惜我家的粮食啊。你这么大个人,得吃多少饭啊。”    梁山伯赶紧道:“你放心,我会尽量少吃一点的……四九吃得也不多……”    祝英台笑,忍不住用手指去戳他的脑袋:“你啊。”    “英台。”祝夫人沉声道,“还不回房去。”    “我们还有正事要忙呢。”祝英台拉起梁山伯就开溜,“咦,马统在哪儿呢?哦,在那儿呢!”    祝夫人看着女儿飞奔离去的背影,徒劳地喊道:“祝英台!”    “别喊了。”祝老爷道,“喊了她也不会回头的。”    祝夫人正要找地方撒气:“怎么,你事不关己啊?英台是我一个人的女儿啊?”    祝老爷赔笑:“我看这梁山伯,也挺好的……好歹是个县令……”    祝夫人瞪眼:“什么?”    “你自己说的。”祝老爷一脸无辜,“今时不同往日,今时不同往日。”    二人回到屋内。    祝夫人唠叨累了,刚坐下要喝茶,一个下人忽然进屋来:“夫人,八公子他……离家出走了。”    祝夫人把茶杯往桌子重重上一放:“你说什么?”    那下人道:“八公子说,他、他要跟马将军他们一起去吴县……”    “他去吴县做什么?”祝老爷眉头一皱,突然一拍脑袋,“哎呀!我昨天听见他跟英台说想去吴县,我还没当回事!”    “你早就知道却不告诉我?”祝夫人更气了,“这吴县都是叛军,儿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    祝老爷道:“我打算告诉你的。昨天忘了,今天又出了这么多事儿……”    “家里没一个让我省心的!”祝夫人气得拍桌子,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你说这孩子,他好端端的,去吴县做什么?”    祝老爷也跟着叹气:“夫人你忘了,这良玉姑娘的老家,就是吴县……”    玉无瑕从枕霞楼离开了,祝英齐在上虞痴痴等待,却再没有望见归来的黄良玉。    她无颜归家。    他思来想去,认为她恋旧,或许会躲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去。    这样的念头既已冒出,便再难压制。而一听见孙恩作乱攻打吴县的消息,他更是坐立难安,脑海中不断浮现她在纷飞的战火中无助呼救的画面:“英齐,救我!”    他要去找她。    之前他没能亲自把她从枕霞楼带出来。如今,无论她在哪儿,他都要找到她,把她“救赎”出来。    在书院时,祝英齐曾小露过他的武艺。因此发现他策马赶来,马文才和桓是知虽然有些惊讶,但也欢迎之至。    全军急行。晨曦将露之时,马文才终于兵临吴县城下。    一路上,桓是知的心一直提着。她想象过许多种吴县此刻的状况。    或许孙恩已入城,吴县遍地横尸,他们将面对一场艰苦的攻城之战;或许孙恩尚在路上,那他们便有机会与内史王凝之兵合一处,共布城防;又或许,吴县与叛军正在激战……那她桓是知可千万不能被那血肉横飞的场景吓坏,要把在书院学的本领好好拿出来实践……    绝对不可以给桓家丢脸!    可是,忐忑不安的桓是知万万没想到,迎接他们的,既不是敌军的屠刀,也不是友军的欢欣,而是一幕极其古怪的场景——    只见城墙之上,一个道士正手持桃木剑开坛作法,口中还大声念着“咒语”。    “太上老君,普在万芳,道无不应。三界之内,**之中,顺之者吉,逆之者凶。敕命一到,雷霆随行。弟子有难,幸愿汝偕,逢凶化吉,化殃为祥。急急如律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