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金闺玉记 > 第122章:功名的意义

第122章:功名的意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再说中宗回到后宫,那里去向太后请安,而是急匆匆的去看望了他新得的两只孔雀。    是了,两只白孔雀。    “今晨可有吃食。”    有太监回答,“还没有”    中宗瞪了小太监一眼,小太监赶紧跪下回答,“喂了,可它们不吃。”    一旁的刘景笑来,“这两个小家伙最通人性,未见圣上在此,不敢进食。”    中宗哈哈一笑,“快拿食来。”    小太监赶紧退下取食。    果真如此,中宗将食物洒进院子,白孔雀争先恐后的扑来。    “奴说得没错,它们正等着圣上呢。”    中宗高兴不己。    这时,有太监过来,拿来一本账本,递到刘景手里,刘景翻了翻,手一挥,太监退下,刘景又凑到中宗面前,将帐本奉上。    “圣上,这个月皇庄又赢利两万两白银。”    “哦。”中宗听言甚是高兴,随意翻了翻,很是满意的看了刘景一眼,笑道,“还是你有法子。”    刘景笑道,“奴早就说了,镇守太监是个肥缺,先帝时,国库吃紧,如今可是国库允盈呢。”    中宗瞟他一眼,甚是满意,“幸得朕身边有人,能为朕解决难题。”    “奴能为圣上办事,是奴的福气。”刘景恭敬道,“如今天下太平,圣上可以安枕无忧了。”    中宗听言长长松了口气,拍了拍手,“先帝将皇位传给朕,可是内忧外患呀,内,朕凡事要听杨真的,外,外族时常扰边,令朕烦不可烦,如今,杨真己死,边关安稳,朕真是可以松口气了。”    刘景又道,“杨真死了,可还有一些杨真的党人,怕是如那户部的李大人,还有明之杭”    中宗一挥手,“朕也不想赶紧杀绝,明之杭是朕的老师,朕要顾念情份,不可动他,李大人嘛你看着办。”    “是。”刘景躬身一礼,“这些小事,奴一定为圣上办好。”    中宗拍拍刘景的手,不再说什么,又去逗那两只孔雀了。    “哟,开屏了,刘景你来说,是它们好看,还是朕的后妃好看?”    “这”刘景不好回答,远远瞧见一妃迎面走来,顿时眼珠一转,“奴觉得郑贵人好看。”    “郑贵人?”中宗颇为意外,顺着刘景的目光果见郑贵人走来。    “圣上,郑贵人如今怀上龙嗣,难道不是整个后宫最好看的妃子吗?”    中宗先是一愣,随即大笑出声,“不,不,怀有龙嗣的不还有李贵人吗?联觉得还是她好看。”    这时郑贵人己到中宗面前,“臣妾见过皇上。”    “平身。”    中宗的目光仍落在孔雀上,对郑贵人态度不热不冷。    郑贵人起身先看了刘景一眼,笑道,“皇上今儿怎么这么高兴,臣妾老远就听到皇上的笑声。”    “哦。”中宗随口一言,“见到它们,朕自然高兴了。”    被如此敷衍,郑贵人脸上有些尴尬,还是刘景出来打圆场,“贵人如今身子重,还来为皇上送汤?”    郑贵人立即让身后宫女将汤呈上,“近日天气干燥,臣妾特意为皇上准备的。”    “贵人有心了。”    中宗没有接,也没有拒绝,刘景令小太监将汤收下。    郑贵人见中宗几乎没看她一眼,只得无趣而退。    片刻,刘景也借口出来,见郑贵人站在回廊下,他笑吟吟的走上前去,“郑贵人还在?”    “刘公公安好。”郑贵人笑着朝刘景一礼,刘景受宠若惊,“贵人折杀老奴了,老奴担当不起。”    郑贵人笑道,“刘公公担不起还有谁担得起呢?”说完抿嘴一笑,见四下无人,从袖中拿出几张银票来,“都说太后生辰将至,刘公公何尝不是,这是本宫的一点小心意,望刘公公笑纳。”顿了顿,“唉,本宫位份低,所得赏赐有限,还望刘公公不要见笑。”    那几张银票少说也有几千两。    刘景自然而然的接在了手里,笑道,“贵人马上要诞下龙子,贵人的福气还在后头呢。”    郑贵人摇了摇头,“适才皇上对本宫的态度刘公公也是瞧见了,本宫不知皇上是如何想的?”    刘景笑道,“宫里除了贵人有孕,可还有一人,皇上诸事繁忙,怕是有点顾不过来了。”    经一提点,郑贵人何等聪明,便也知道了几分,“原来如此本宫谢过公公。”言毕又朝刘景一礼,方才离去。    刘景看着郑贵人的背影哼哼一笑。    “干爹,郑贵人倒是知趣得很呀,可比那李贵人懂事多了。”一旁刘景的跟班董川说来。    刘景看了看手上的银票,“两位贵人都是聪明人,李贵人将聪明用在皇后身上,而郑贵人嘛”    “李贵人瞧不起咱们,郑贵人可是不同,但是,李贵人投靠了皇后,郑贵人想要对付她怕是不易。”董川道。    刘景想了想不以为然,也未多说什么,将银票赛到董川手里,“拿出买酒喝。”    董川高兴不己,一个劲的点头哈腰,“谢干爹,谢干爹。”    区区几千两银子,刘景怎么能看在眼里呢,倒是郑贵人的懂事让他甚是满意。    话说郑贵人何人?正是郑如意。她与李贵人同时入宫,还在储秀宫时二人己然联手对付过许多刚入宫的秀女,同时得到皇上宠幸,如今封为贵人,又同时有了身孕,昔日的同盟自然也到了瓦解的一天。    二人皆知宫中不易,各自找着靠山,李贵人投向皇后,而郑贵人似乎比她更有眼界。    且不说后宫争斗,再言朝堂风云。    明之杭回到府邸,管家迎上说,“萧公子来了。”    明之杭哦了一声,朝大厅而去,大厅内萧轩正在喝茶,见明之杭赶紧起身行礼,“老师。”    明之杭笑道,“你来了。”将官帽随手递到管家手里。    “学生昨日作了一篇习文,特意拿来给老师过目。”    明之杭点了点头,“咱们去书房。”    进了书房,明之杭换下官服,一身便装,这才坐在案后认真审阅萧轩的文章。    萧轩有些紧张,身子崩得僵硬。    明之杭审毕文章,并没有什么表情,他抬起头看着萧轩。    “老师,可有什么不妥?”    明之杭柔声问来,“受益,你有多久没出门了?”    受益是萧轩的字。    萧轩吃了一惊,“老师学生常来拜访老师。”    “我不是说的这个。”明之杭放下文章,语重心长,“你到国子监也有数月了,除了每日读书,或到我处,还做过些什么””    “这学生还需要做些什么?”萧轩不解。    明之杭笑了笑,“你是我最得意的学生,最看中的学生,却也是最急功近切的学生。”明之杭指了指案上的文章,“文章虽好,但字里行间,我还看到‘浮躁’两字,我也知,数年寒窗不易,但凡学子都想金榜题名,甚至有些人为此奋斗一生,是为了头顶的乌纱帽,还是光宗耀祖?又有几人能想到,这顶乌纱帽的真正意思所在?是为国为民,你虽有大才,却如此近急,为师我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萧轩听言甚是惭愧,朝明之杭一礼,“老师说的极是,学生受教了。”    明之杭点了点头,起身来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回去好好想想考取功名的意义何在?”    “是,学生告辞。”    “还有,多出去走走,看看百姓的生活,多去听听曲,看看市井的繁华。”明之杭笑道。    萧轩似有明白,也露出了笑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