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丢失的相片
早上把尹骁送走,吃过午饭,姐弟俩又把周淑英连同尹骁原来的姓李送上通往长荣乡的中巴车。回来的路上,俩人钻进一家文具店里买开学时要用的纸笔,谭叙顺便拿了一个相框回家。 “姐,你拿咱俩照的那个合影了呀?” “我拿那玩意干啥?闲的?没瞅见!” 谭叙捏着相框郁闷不已“那照片咋不见了呢!我明明记得放在那块了呀!” “自己东西放哪了都记不住,你说你还能干点啥?人没多大,记性比奶还差,七老八十了咋的?”谭笑这几天来大姨妈了,虽然是久违的老朋友,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但就是觉得肚子里憋着一股火,有些不受她的控制。 “我就是放这了呀!我记得清楚呢……” 被姐姐训一顿,谭叙只好回屋继续找,照片上是自己和姐姐的合影,因为下学期要转学,没搬家之前谭笑和赵照、陈圆圆等人约好在乡里唯一一家照相馆拍了很多照片,谭叙也跟着去了,凑热闹拍了一套,但跟姐姐的合影却只有两张,一张已经寄给爸妈了,剩下的这张被他顺手夹在孙远给他的那本速写本里面,可是怎么就找不到了呢? 照片丢了,谭叙连着几天都不开心,可不管他开心不开心,一周之后,他都要到新的学校上学了。拜泉五小、拜泉二中,相隔二百米,一个读六年级、一个上初二。 新老师新同学新生,开学第一天,谭叙觉得什么都新鲜,老师很热情、同学也不赖、校园比长安小学大了好几倍、体育器材都多了许多,放学回来的谭叙很兴奋,吃饭的时候还说个不停。 相比较,他姐姐就很淡定,之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平时吃饭、学习、睡觉,周末陪奶奶出去遛个弯、买点菜。似乎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 拜泉二中学生的整体成绩虽然不及三中优秀,但谭笑所在的二年八班却是全年组最好的班,也就是俗称的尖子班。这还要感谢谭笑三姥爷家的四舅,在县里当警察,尖子班可不是谁想进都能进的。 对于新的班级,谭笑说不上喜欢不喜欢,老师没有长荣的老师对她那么热情、同学之间也平平淡淡。 自己不再当班干部也没有像赵照一样需要她操心的树懒同桌,上学、放学、上课、上厕所,除了回答问题,谭笑连句多余的话都不愿意说。 虽然有几个人对于谭笑空降到尖子班的资历持怀疑态度,可谭笑权当没看见那些白眼,小姑娘想的多情有可原,但让我因此浪费时间和心情就算了。毕竟她是个重生的人,学习好又懂事,才是理所应当。 就像谭叙在给尹骁的信里写的一样,他姐姐谭笑,每天每周每个月,该干啥干啥,按部就班、作息时间非常、极其的有规律。如果硬要说有什么能让她感到兴奋地,当然是收到赵照和尹娟、张扬寄来的信的时候。 自己虽然转学了,可该操的心一点也不少。尹娟虽然资历一般,可因为本人及其的自律,谭笑并不是很担心。让她放不下的是赵照,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都能多睡一会儿是一会儿,谭笑非常担心她这一走,赵照就原形毕露、大睡特睡。 为了监督她,谭笑临走之前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赵照小学六年的同桌张扬身上,让他隔上两周就给自己写一次信,把赵照上课时的情况和考试成绩如实写下来。 张扬果真信守承诺,每两周一封信,雷打不动,每次信里都会把赵照在哪一次课上回答了什么问题、哪一门课的小测验里考了多少分一五一十地向谭笑汇报。 虽然是个男生,可张扬的字写得却很娟秀,一笔一划丝毫不拖沓潦草,让谭笑看的时候省很多力气。 而赵照自己写的信,谭笑权当看着好玩,上面多了一首她自己新编的诗歌,什么时间又做了什么样怪异的梦,事关学习,一句不提。 收到信、写回信,三个人、三种风格,对赵照是鼓励加鞭策、对尹娟则是安慰、对张扬,谭笑则希望他再接再厉,帮着她盯着赵照的同时,最好能也顺便帮赵照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十月中旬,学校迎来第一次考试,谭笑轻松拿下第一名,分数不仅是二中史上的新高,更一举夺下全县各中学排名的第一名宝座,一时间,轰动全校。 曾经那些从她身上略过的目光变得炙热,那些背后讲究她的人眼神复杂,一时间,谭笑觉得往自己跟前凑得人多了起来。 可多少对她都一样,你来我不迎、你走我不送,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生命漫长,可却长不过你要做的事情,至少在这里,她没有交朋友推心置腹的热情。 在北方小城,谭家姐弟俩按部就班的上学,不急不躁、生活除了平淡,似乎没什么改变。而在北京师范大学里,尹骁则忙的不可开交。 开学一个月才开始军训,却又跟各种社团招人的时间叠加在一起。不知道自己哪里吸引了那些社团的领导们,上学、放学路上,尹骁接到了不止一个社团的邀请,来的还都是长相甜美的学姐,弄得同寝室的人羡慕不已。 “尹骁,你丫的命可真好!你家你爸长得好看还是你妈长得好看?应该是你妈?不说儿子的长相有百分之七十都遗传自母亲嘛。小爷我要是有你一半的长相,女朋友什么的也就不愁了。” 推开寝室的门,北京男生张鹏乐就忍不住向尹骁抱怨,自己眼睛小也就算了,一张脸也尖嘴猴腮,开学一周,就被人问了几次家是不是住在周口店,也就是这样的事从小遇的多了免疫力强,要不然哪还有脸活着。 “老张,不是我说,就是把尹骁的脸全给你也白搭,你瞅瞅你那个背,都快扣成一口锅了,哪个女同学会找一口锅做男朋友?现在又不用全民大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