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她这般好颜色 > 第42章 站位

第42章 站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元康十四年的秋天注定是个不安分的秋天,短命的文康帝死在了自己的二十七岁这一年,而即位的新帝却不满周岁,朝中大臣对于新晋的秦太后垂帘听政又很有意见,而南边的国土又屡屡遭受疆人的威胁。    瑶光一身缟素跪在棺木前,眼泪已经流干,纵然这火盆里升腾出的烟雾十分呛人,也逼迫不出她半点儿泪水。    “皇后娘娘,您都跪了一天了。”小石榴走来跪在她的身侧,“您不心疼自己的身子,可陛下的在天之灵怕是心疼坏了。”    “外面的人都走了吗?”她一开口,喉咙像砂石摩擦,干涩又虚弱。    “都走了,天都黑了。”    “好,走了好。”她将手里的一摞钱纸扔在火盆里,看火舌将它们迅速地吞没,心中却有一种奇异的放松。    “娘娘,去吃点儿东西。”小石榴劝道,见她一动不动,又换了一番说辞,“太子殿下都找您一天了,您去抱抱他。”    “他才多大,懂什么。”瑶光轻笑,笑声又凉又薄。    “娘娘您别这样,您这样奴婢心里难受啊——”小石榴一个没忍住,哭出了声。    她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就这样跪在先帝陵前,一跪就是一天两夜,铁打的身子也遭受不住啊。    瑶光抬手,握住了小石榴的手,道:“我这样也是想让自己好受些,他在的时候我和他置气斗气,他不在了,我总得在他灵前忏悔几句不是?”    “可您也不能这样不吃不喝啊,先帝知道了,一准儿会责怪奴婢们没有将娘娘伺候好。”    瑶光一笑,如那夜里的海棠花,轻飘飘地落地:“你去熬碗瘦肉粥,我想喝那个。”    “真的?”小石榴抹了一把眼泪,起身,“好,奴婢这就去!”    说完,不等瑶光的话立马就冲了出去,唯恐她下一刻就没了胃口。    聒噪的小鹦鹉走了,她又可以平静地和先帝聊天了。    “对不住,让你最后都没过几天好日子。”    “你说奇不奇怪,人为什么总要等到彻底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呢?以前我总怨你软弱,不会拿主意,可现在你不言不语地躺这儿了,没了主意的却成了我。”说到这儿,她笑出了声,像是有人真的站在她面前似的。    “呼呼——”夜风刮过,掀起了她衣裙的一角。    殿门口,一道白色的身影站在那儿,不知看了她多久。    火盆里的纸钱被风卷了起来,燃着的一角落入了白色的帷幔里,眼看着又是一场大火。她迅速起身,想阻止火势的蔓延,却不想太高估了自己这跪了一天的身子,一个前扑,彻底摔倒。    火没有烧起来,它才奋力地点燃了纱幔一角,下一刻便被人无情地一脚踏灭。    她仰头看这凭空出现的男人,心底却如一潭死水,没有半点儿波澜。    “可有伤到?”他扶她起身,上下打量。    “宣王怎么此时还在宫里?”她答非所问。    “这很重要吗?”他眼底迷雾重重,有些看不清眼前的人了。    “是啊,宫门下钥后外人无诏不得停留在此,这么多年了,王爷还懂不了这规矩吗?”她认真地问道,仿佛想听到他一刻便低头认罪,然后安静退出。    他无意隐瞒自己的来意:“听说皇后要殉情,本王特地来看看。”    “谣言。”    “可本王看你这幅样子,倒是觉得有几分可信。”    平日里唇枪舌剑的两人忽然彬彬有礼了起来,倒是怪事一桩。也许是死亡震慑了她心底的怨恨,知道固执地去恨一个人是多么的浪费世间,所以她才能在这里心平气和地和他聊起来。    刘钧走了,仿佛也卷走了她关于爱恨的一切感知。她看着眼前的男人,爱也爱不起来,恨也恨不起来,真真切切地心如止水了。    “有什么需要本王做的吗?”    她退出他的怀中,坐在不远处地椅子上,伸手揉自己的膝盖:“我可以相信你吗?”    也许她是随口一问,但他却用了十成十的真心作答:“可以。”    “先帝崩逝,立儿登基不会那么顺当,我如今在朝中毫无根基,连话都说不上。”她抿了抿唇,斟酌语句。    他重重地握了一下拳头,然后一点一点地松开。他对皇位的追求由来已久,如今先帝崩逝,新帝未立,皇后根基不稳,正是夺权起义的大好时机。    可……他迟疑了。    “我想请你和豫王,助立儿一臂之力,可好?”若是被旁人知晓了,铁定要笑她与虎谋皮,可她心底真正的算盘,又有谁看得清楚呢?    朱照业上前,膝盖落地,半跪在她面前,一字一句地发问:“立儿,是我的儿子吗?”    若是,他从此撒手皇位,不再执着。    她侧过头,半张脸对他,嘴唇咬得死紧:“陛下灵前,我不想和你谈论这个问题。”    朱照业一下子握住了她的手:“你只需点头摇头。”    点头,她们母子登极,从此史书留名。摇头,她们母子前途莫测,群狼环伺。    被他抓住的手微微颤抖了起来,她回过头看他,眼底是挣扎和痛苦。终于,眼泪落下来了,砸在了他的手背上,烫皱了他的心。    “我懂了。”他倾身一步,将她揽下腰来和自己纠缠在了一起。    她悄然回首,面对灵柩,启唇一笑。    ……    接下来的一切如她所料,朝中对于立储君一事分作两派,一派主张遵照先帝遗命立不满周岁的太子为皇帝,一派主张另立成年王爷为皇帝。文臣比的自然是嘴皮子,而真正掌握了反抗先帝遗命的兵力的武将,则埋头做鹌鹑,任由文臣们比划来回,他们不过就是和稀泥罢了。    其实,那余下的一部分人未必没有想法,只是他们的想法得建立在听从他们主子的意愿上。    “你打定主意了?”孙仲怀问他。    “嗯。”    “这滔天的权势,说不要就不要了?”    “嗯。”    “恕我多嘴,王爷,您病得不轻!”孙仲怀吹胡子瞪眼,怒发冲冠,甩袖离去。    朱照业抬头,看向一旁还老神在在端坐的先生,道:“您不走?”    “不走。”大师兄摇头。    “先生就不问我为什么吗?”朱照业问道。    “抢来的东西哪有别人拱手送来的好,是孙师弟急切了,某认为王爷思虑周全,愿追随之。”大师兄起身,俯身一拜。    幼帝势弱,皇后根基浅薄,朝中需由一重臣来总揽全局。做幼帝和皇后的心腹,朝中的权臣,不是一条极好的进身之阶?动则打打杀杀,实非智深着者所为啊。    朱照业扯了扯嘴角:“先生垂爱,实乃本王之幸。”    他平生最恨别人将他的野心挑露,前一个是秦瑶光,现在又来一个,头疼。    而后的一切顺理成章,文臣只能在嘴皮子上“动粗”,真正掌握兵权的人一站出来,鸦雀无声。    宣王、豫王皆遵奉先帝遗旨,扶皇太子即位。当日,京都戒严,九城派重兵把守,直至新帝平稳登基。    一身端肃威严的太后凤袍的她,站在台阶上对他遥遥一拜,以示感激。    可他却心虚地转身,不敢说这一切全是为了她。    ……    文康帝的灵柩入皇陵那天,秋风乍起,卷起了一地离人的愁绪。皇太后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幼帝站在城墙上,目送那鲜活的**将一点点在泥土中衰老**。    可她知道,此时还远不是她可以放声大哭的时候。朝内有人虎视眈眈,朝外有异族蠢蠢欲动,她还要守着她丈夫的江山、守着她儿子的江山,她再也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女了,永远回不去了。    “太后娘娘,秦相国求见。”未央宫的主殿,她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折,下边的人禀报道。    “宣。”少妇的眉眼已经褪去了往日的青涩和意气,连嘴角的弧度透露着一股沉稳自持,她坐在那里,像坐在高高的雪山上,睥睨众生,又无比寒冷。    秦祯进殿,先是弯腰行了一礼,然后才开口道:“臣有要事想与太后商议,不知可否请太后屏退左右。”    瑶光挥手,一干人等尽数退下。    “相国大人有何要事?”    秦祯这才抬头与她对视,短短的三年,她成长得如此迅速,如今已经是掌握实权的太后了,真是让他这个做阿翁的悲喜交加。    “太后娘娘,臣有本奏。”    “说来。”    “臣请太后下旨,禅位于刘氏宗室其他成年王爷。”    瑶光这才仔细打量起这位名声赫赫的秦相国来,她嘴角一勾,道:“为何?皇帝乃先帝所立储君,先帝崩逝后继承皇位名正言顺。”    “皇帝乃先帝所立,那太后坐在这龙椅上又算哪家的规矩呢?臣不愿秦家背负往日吕后一族恶名,特来请太后还政于刘氏。”秦祯虽老,但所言铿锵有力,所站立场乃大大的忠良之臣。    “相国错了,自哀家嫁入东宫之日起便不再是秦家人了,若作出有损哪家颜面的事自然也是刘家,与秦家着实没有太大的干系。”日夜为朝政焦灼,亲祖父还要火上浇油,让瑶光身心俱疲,“若相国大人担心外人诟病秦家人把持朝政,不如请相国大人退一步,致仕如何?”    秦祯胸口滞气,果真是他教出来的好孙女。    “太后娘娘,我朝是绝对不允许一个女人把持朝政十数年的。趁现在先帝余威犹在,急流勇退,说不定还能保全你们母子。”秦祯句句发自肺腑,这已然是他思量数日的结果了,他不想看瑶光母子被这肮脏的政治污浊了,所以冒着被她厌弃的风险来劝上一劝,也不枉他们祖孙一场。    瑶光扶额,嘴角扬起一抹疲惫的笑意,她道:“阿翁,您瞧这桌上的奏折。北边灾荒,南边兵荒,西边闹旱,东边又涝了,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个不必争夺皇位重要?孙女夙兴夜寐,唯恐有负于先帝重托,可您倒好,不说帮帮孙女,竟然还拆起台来了。”    硬的不行来软的,祖孙俩都是一个路子。    秦祯道:“正因为你资质有限,所以才请你禅位与其他人,一举两得。你自然可以再做悠闲的太后,这天下的担子也会有人接过去,岂不是两全其美?”    “那好,您说谁可以委以重任?”    “豫王。”秦祯面不改色的道。    瑶光点点头,扬声:“来人,宣豫王进宫。”    “太后这是何意?“秦祯皱眉,颇为不解。    “您想把这一摊子甩给豫王,那哀家就帮您问问,看豫王肯不肯接招了。”瑶光笑道。    秦祯:“……”    亏她想得出来,若豫王此时一口应下才是命不久矣。    “看来太后娘娘是不想理会臣的谏言了。”秦祯叹气。    “若是治国良方,哀家洗耳恭听,若是扯这些旁的,哀家还有这么一摞奏折要批,就不送阿翁出门了。”瑶光低头,重新捡起了朱笔,不再理会下面的秦祯。    果然是讨了个没趣。    “太后聪慧,假以时日必能明白帽子和脑袋不匹配的后果,臣言尽于此,告辞。”秦祯说完便离去了。    瑶光盯着奏折,笔尖的墨汁儿都滴毁了纸页也不自知。    “娘娘,还宣豫王吗?”小高公公抱着佛尘进来。    瑶光回神:“不,宣宣王爷进宫。”    “诺。”    朱照业奉旨入宫,中途与秦相国的车驾相遇,他坐在高头大马上与马车帘子后的人对上了目光。    “王爷进宫?”    “奉太后旨意。”    马车帘子被放下,马蹄声“哒哒”远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