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辨恶钟(十九)
陶大人最喜爱的五公子死了! 鸟笼被打开,五公子摔在地上,脑袋扭曲了,身下一摊血迹! 侍弄花鸟的下人吓了一跳,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凝固了,这小东西的命可比他重要多了! 下人一扭头,便看到自己身后阴森森地站着一人,他的脸色阴沉沉的,甚是骇人! “大……大人,五公子死了!奴才该死!”下人吓得跪了下去,连忙磕头道。 “这东西中邪了,是本官弄死的,处理了。”陶大人语气淡淡道。 下人只觉得大人的声音也是阴森森的,大人对这鹦鹉甚是喜爱,竟然将它杀死,还是这般残忍的方式,怎么看中邪的都是陶大人啊! 下人心里这么想,却不敢真的说出来。 陶大人有些浑浑噩噩的,鹦鹉的声音一直在他脑海中响起,且让他想到一个故人的声音。 “大人,明府来人了。”管家来汇报道。 陶大人面露诧异:“本官与明府从未有来往,明府来人做甚?” “明府说邀请大人您去参加明将军的葬礼。”管家道。 陶大人脸上的诧异更甚:“明演那老家伙死了?” 陶大人这段时间称病在家,整日侍弄花花草草,足不出户,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这么多大事。 “是啊,明将军死了,死得很惨,据说是被凌迟死的。” “凌迟……” 管家扭头便看到陶大人的脸色煞得白了。 转瞬间,陶大人便往外面走去。 “明府的人呢?” “在客厅候着。” 陶大人赶到客厅,那里却空无一人。 管家愣了一下:“刚刚明明还在的。” 他让那人候着,那人悄无声息就走了? 明将军下葬的那一日,陶大人终于出了门,去参加了明将军的葬礼。 “听说明将军是死在辨恶钟前?” “是啊,生生剐了三百多刀,最后几刀才致命的。” “辨恶钟辨恶,明将军莫不是做了什么恶?” “明将军脾性是暴躁了一些,但是说到作恶,应该没有。” “谁作恶了都是藏在心里,谁知道呢?” 陶大人听着那些议论声,心里更加惶惶不安了。 只有一日了。 李丞相死了、林太傅死了,如今明演这个老头儿也死了,就快轮到自己了。 大理寺。 卫谚正在一筹莫展间,突然听人说有人来报案。 卫谚看到来人,倒是一惊。 太常寺掌控宗庙礼仪,和大理寺并无什么交集,卫谚和太常寺卿陶三景也没什么交情,在他的印象中,陶三景是个极为孤僻的人,沉默寡言,我行我素。 陶三景怎会来报案? “陶大人要报什么案子?”卫谚问道。 陶三景道:“有人要杀我,就在明日亥时!” 卫谚还是第一次听到报案报这样的事。 知道有人要杀自己很容易,还知道有人在何时杀自己…… 陶三景看到卫谚不太相信的表情,立即道:“是真的,有人要杀我,卫大人,你得派人保护我。” 卫谚道:“陶大人先坐下。” 陶三景整个人都呈现出一种急切的状态,卫谚话音落,他极为不耐烦,但还是坐了下来。 卫谚给他倒了一杯茶,陶三景喝下茶后,心情稍微缓和了一些。 “陶大人可否讲讲事情的前因后果?你是为何觉得有人想杀你,你还知道杀你的时间?” 陶三景道:“我养了一只鹦鹉,那鹦鹉能口吐人言。就在两日前,鹦鹉突然说我要在三日后的亥时亡!” “或许是有人故意恶作剧?”卫谚道。 陶三景给出的线索完全无法说服卫谚。 “若是这般也就罢了。而且,鹦鹉的声音很像我一个死去的故交。”陶三景说着,便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 明明是白日,却让人毛骨悚然。 卫谚再三保证会派人去保护他,并查出幕后之人,陶三景才离去。 卫谚将这件事告诉姚菀。 “鹦鹉的声线都是一样的,怎么可能会像他的一个故交?”姚菀道。 卫谚点了点头:“若不是我知晓陶三景的性子,我还以为他是故意来找我麻烦的。” 卫谚此时可谓焦头烂额。 朝中一连死了三个位高权重的大臣,朝野之间传说纷起,传到皇帝的耳中。皇帝下令让卫谚尽快破案,找出凶手,安抚民心。 陶三景竟然以一个这么奇怪的理由来报案。 “陶三景说了故交是何人吗?”姚菀问道。 卫谚摇头。 “心中有鬼。”姚菀道。 “正是心中有鬼,所以才将鹦鹉的声音听成故交的声音。 ” “之前查得两件事查得如何了?”姚菀问道。 “当年涉及宫变的五位王爷,六王爷有一子一女,十五年前,一个十九岁,一个十六岁,八王爷有两个女儿,当时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五岁,十王爷,也就是叠龙营效忠的人,有一双双胞胎儿子,具是三岁,十一王爷有一子,早夭,卫王无子。只是他们的孩子都在十五年前死去。当今圣上斩草除根,是绝对不会留下祸患的。”卫谚道。 “十王爷的孩子若是活着,今年便刚好十八岁。”姚菀道。 “而且,我还查到一件事。在那次宫变之前,发生了一起科考舞弊案。李丞相李淑,正是参加了那次的科考。林太傅时任吏部尚书。李丞相的丈人,正是那次的考官。。”卫谚道。 姚菀那时年幼,那时她父亲在朝为相,所以对这件事有些印象。 “这次的科考舞弊案牵连甚广,据说牵扯到某位王爷?” “就是十王爷,那舞弊之人,拿到考题,答卷十分完美。最终查出的结果是,十王爷结党营私,往朝中安插自己的人。皇帝震怒,将十王爷软禁在府中。” “科考舞弊案之后,便有了宫变。” 李丞相、林太傅、明将军,这几人都与当年的十王爷有牵扯啊。 那场宫变牵连五位王爷,牵连甚广,乃是一场宫廷秘辛,所以无论是户部典籍还是史书上,对这件事的描述都是相当简洁。 姚菀和卫谚要还原十五年前的事,单从记录上是很难实现的,他们必须从其他方面下手,比如寻一些经历过科考舞弊案的人,问一下之前的事。 科考案后,负责科考的吏部大换血,其中官员,有罪的流放,无罪的都告老还乡,如今的吏部,都是后来提拔上来的。 第二日,他们方才寻到一人。 那人当年在吏部只是一个小官,稀里糊涂的进吏部还没多久,便被免了职,永世不得为官。 他家中无人,便在长安留了下来,自己摆了一个摊,卖卖小玩意,十五年下来,也开了间小店,衣食无忧。 大理寺的到来,倒是令他一惊。 科考舞弊案断送了他的前程,他对这件事时分抵触,很少提及此事。若非他婆娘与人争吵,拿自己男人曾做过官的这件事炫耀,是没有人知道这件往事的。 卫谚直接说明了来意:“可以说说十五年前的那桩科考舞弊案吗?把你知道的全部说出来。” 他不得不将那埋藏着的记忆挖出来。 “那一年的吏部尚书是如今的林太傅,考官是郑大人。我不过是小小的考功令史。林太傅说,那一年入京的举子是这么多年来最有才华的,今年的皇殿上,将会热闹了。举子有才学,吏部和林太傅以及郑大任的面上都有光。林太傅最看重的其实是李淑李丞相,但是结果出来后,有一举子的答卷十分出人意料。后来又有一人指认道那考生的考卷其实是出自自己之手。这便引出了科考舞弊案。” “科考关系到朝廷选拔能人,陛下知道后大怒,下令一定要彻查此事。后来,三司对这件事进行会审,最终查出答案是出自十王爷的府上。” “王爷利用科考往朝堂安插自己的人,自古以来都是十分忌讳的事。当日那个舞弊的考生不得再参加科考,吏部的人也全部换了一个遍。” 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这明明是一场权力的博弈,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人便如小虾米一般被冲到了岸边。 “那个指认文章出自自己之手的人是何人?”卫谚问道。 那人沉思了一下,终于想出一个名字:“陶三景。” 他的话一出,卫谚和姚菀都不禁站了起来! 陶三景! 陶三景竟是牵扯进这桩旧事里! 卫谚觉得陶三景的报案实在荒唐,为了给太常寺面子,便派了两个衙役随便应付了一下他。 此时想来,陶三景的处境应当十分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