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辨恶钟(二十一)
姚菀又去了一趟明府,她详细问了那一日明禄被杀的细节,已经基本确定了凶手能做到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的原因了。 李修玉坐在大理寺的院子里,擦着剑,有些走神,锋锐的剑刃差点割破手指。 “修玉。” 李修玉连忙回神,看着姚菀凑近的脸,吓了一跳,手中的剑差点落在地上。 “被人抛弃了?”姚菀打量着他道。 李修玉立即跳脚:“什么抛弃?!我根本就没和什么人在一起过,就算要抛弃,也是我抛弃别人!” “这么激动肯定有问题。”姚菀煞有介事道。 李修玉立即压下暴躁,坐好,一副“我才没激动”的模样。 “剑鞘给我用用。”姚菀道。 李修玉瞪她:“作甚?” “破案要用。”姚菀道。 李修玉便将剑鞘递了过去。 姚菀接过剑鞘,进了内堂,将凶器叠龙剑拿了出来,插入剑鞘,刚刚好。 姚菀盯着严丝密缝的剑和剑刃,心中便有一个声音响起——果然如此。 她知道明禄是怎么被杀死的了,同理可得陶三景是如何被杀死的。但是,她没有解开真相的激动,心中反而有一丝不知所措。 怎么会这样? 卫谚从外面进来,看到那剑与剑刃,也注意到姚菀的模样,握住了她的手。 “菀菀。” 姚菀的表情有些哀伤,看着卫谚:“怎么会这样?” 卫谚轻轻叹了一口气:“真相如此。” 姚菀破了许多案,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案子的真相令他这般难以接受。 她倒是宁愿这个案子永远查不出真相。 “这个案子破了,可以向陛下交待了。”卫谚道。 李丞相、林太傅、明小将军、明将军,以及陶三景的死是一人所为,凶手已经捉拿归案。 这件事渐渐在长安城传开来。 至于凶手是谁,杀人动机是什么,无人知晓。 正因为如此,这反而成了整个长安城话题度最高的一件事。 众人都在纷纷猜测凶手是谁。 “何兄,哦不对,如今该称状元郎了。状元郎,你觉得卫谚为何不公布谁是凶手?”木白问道。 何覃摇身一变,由默默无闻的举子变成了状元郎,整个长安城无人不知他的名字。 新任的状元郎是个温文尔雅的俊朗青年,不知道俘获了多少少女的心。朝中的大臣也争相笼络,若非状元郎有主,都恨不得将家中适龄的女儿嫁给他。 还是卫府的临安县主有眼光。 何覃的面上没什么特别欣喜的表情。 即使被钦点为状元的那一日,何覃也没什么特别的表情。 众人只觉得这位状元郎确实深不可测,其实,何覃确实没觉得有什么开心的。 他皱着眉,思考着木白的话。 “好久没见卫婴宁那个丫头来找你了?怎么了?吵架了?”木白的脸上顿时闪着八卦的光芒,“你考上状元了,什么时候和那丫头成亲啊?” “没有抓到。” 木白愣了一下,才知道他在回答他之前的话。 “没有抓到凶手。”何覃重复了一遍,倒像是在说服自己。 天下起了小雨。 李修玉和赵阿牛站在滴雨的屋檐下。 “大人说抓到凶手了。”李修玉道。 “嗯。”赵阿牛应道。 李修玉扭头看去。 恍然间,便过去这么多年了,他记得自己刚刚捡到赵阿牛的时候,他还是少年模样,如今,他的身形长了,变成高壮的男人,比自己高出一个头,五官也长开了,凌厉了许多。 唯一不变的是,阿牛还是那么黑。 赵阿牛感觉到李修玉的目光,看了他一眼,便从衣袍里取出一袋银子,递给李修玉。 李修玉接了过来,掂量着里面的份量,至少有二十两。 阿牛的月俸涨了,每个月有四两银子,但是都全数交给了李修玉。 “阿牛,你偷藏私房钱。”李修玉道。 “嗯。” “你藏私房钱娶媳妇吗?” “嗯。” “你给我你不娶媳妇了吗?” 阿牛沉默了一会儿:“给你娶媳妇。” 李修玉一怔,看着阿牛,突然生气了,将一袋银子全部扔到了阿牛的身上。 “我才不要。” 李修玉说完,就转身走了。 卫谚为了庆祝大案得破,组织了一场庆功宴,邀请的有刑部尚书董掖,御史大夫,及大理寺的几位心腹。 卫谚亲自做东,宴会地点便设在大理寺的内院。 董掖在收到请帖的时候,只道:“有意思。” 刑部和大理寺是死对头,如今他却要去大理寺去作客,明日穿出去,就要被刑部的一众人骂叛徒了。 纵然如此,这宴会董掖还是要参加的,太有意思了。 不过为了彰显面子,董掖特意晚了一些去。 他到的时候,卫谚、姚菀、御史大夫及李修玉都已经到了。 所谓晚宴,只有一壶茶。 董掖在位置上坐下,看到还有一个空出来的位置,才知道自己不是最后来的。 “卫大人,你这是场鸿门宴啊,你说抓到凶手,却又不说凶手是何人,莫非要演一场凶手就在我们中间的戏码?”董掖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喝。 李修玉突然碰倒了手中的杯子,里面的茶溅了一身,众人看来,他连忙将茶杯扶好,拍去身上的水滞。 “这还有一个位置是留给何人的?”御史大夫问道。 “等会你就知道了。”卫谚打了一个哑谜。 众人只得耐心地等着。 今晚的月色很美,姚菀却无心欣赏,她颇有些焦躁不安。 卫谚悄悄握住了她的手。 姚菀深吸一口气。 一人走来。 他的身影在月光下渐渐显现,高大而挺拔。 董掖自然认识他,卫谚的左膀右臂,赵阿牛。 赵阿牛在最后一个位置上坐下,这人便来齐了。 卫谚道:“凶手便在我们中间。” 董掖微微扬起头,脸上露出一个“一切都在我意料之中”的表情。 “首先,我来说一下简单的案情。这是一个连环杀人案,死者共有五人。其中,李丞相、林太傅、明将军的死,都和辨恶钟有关。凶手杀了他们,且在杀人的方式上都很有讲究。李丞相清廉正直,一生美名,凶手却毁了他的美名,让他死后承受骂名。林太傅风流半生,死后,后院乱成一团,无人送终。明小将军对于明将军而言乃是最重要的,凶手先杀死明小将军,让明将军感受至痛而后杀死他。再到太常寺卿,凶手让陶三景足足受了三天的煎熬,而后死去。” “这五个案子的第一个案子是林太傅,这便和辨恶钟有关。辨恶钟之所以声名远播,便是由我们的刑部尚书董大人引起的。” 御史大夫的目光不由得看向董掖,难道说凶手是董掖? 董掖坐直了身体,面色坦然。 “李丞相和林太傅的死的线索是很少的。我是从明家的案子及陶三景的案子知道凶手是谁的。明小将军的死和陶三景的死都是密室杀人,这样的杀人手法说明凶手极其聪慧。 明禄的死是这样子的,其实在早晨去敲门的时候,明禄只是被迷烟迷晕了,当门被撞开,冲进去的第一人将手中的剑刺入了明禄的心口,后面的人进来,看到的便是明禄身死的情景了。凶手之所以往明禄血里加加速凝固的东西,便是为了混乱查案人对于明禄死亡时间的判定,这样就没人想到凶手是死于早晨敲门进去的人手里了。凶手进去的时候,剑鞘里是有剑的,出来的时候,剑鞘空了,但是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死亡的明禄身上,根本不会注意凶手的剑鞘。 至于陶三景的死,就更简单了。陶三景亥时惊声尖叫,外面保护他的人冲了进去,见他无碍又退了出来,第二日再进去却又见他暴毙,期间,并无人进出。真相是这样的,陶三景的那声尖叫是凶手故意吓他的,外面的人冲进去,但是有一人没有离开。他杀了陶三景后,便一直潜藏在房间里。第二日,一众人冲了进去,凶手又混在人群中,然后离开。” “凶手是你们大理寺中人?”御史大夫突然问道。 卫谚不答。 李修玉的身体紧紧绷着,他的皮肤本来就白,此时已经惨白到了极点。 赵阿牛倒是镇定,认真地听着,面色毫无变化。 “凶手的作案动机是什么?”董掖问道。 “十五年前发生了一场科考舞弊案,让皇帝对当时的十王爷产生了忌惮。李丞相、林太傅及陶三景都涉及这场科考舞弊案。至于明演,叠龙营本来是十王爷的人,护送十王爷逃走,明演出卖,十王爷被捕,叠龙营全部覆灭。”卫谚道。 董掖轻轻呼出一口气,这样的话,这个案子竟是牵扯到十年前的宫变,那就十分复杂了。 “你的意思是,凶手是为十王爷报仇的?” 卫谚点了点头。 “那凶手的身份?” “十王爷之子。”卫谚看向阿牛,“赵阿牛,你说本官说的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