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一点 (19)
家是铁了心要把徐小妹给说进门了。
“光是聘礼就给了三顷地,都是上等的水浇地。”徐师母便备细给徐循说起徐小妹的婚事,也是说得眉飞色舞的,看得出来,这是她心中的得意事。“你也知道,赵举人家底厚实,他那一房地还不多,都是中举后慢慢发达起来。他那侄子,父亲是赵举人的大哥,溧水县有一小半的地都是赵家的。且他是长房长孙,那些地,以后一多半是他的,且又知根知底——”
徐循也觉得这门亲事说得很好,要知道外戚说亲一般不说读书人,读书人也没有要说外戚的,商人和地主比起来,当然是地主更牢靠。再说,说亲最怕是只听媒婆一张嘴,过门了才知道一团糟,赵家好歹和徐家接触了一代人了,赵举人本人除了风流一点,没有什么大的毛病,赵家的规矩也一直都很严明。
“陪嫁也没委屈了小妹,压箱现银给了一千两!”徐师母冲徐循比了比手指,“打嫁妆又花了一千两……小妹在南京的时候,和姑爷一道,想回娘家就回娘家,现在我们虽然上来了,可你舅舅他们还在呢,一样受不得气的。”
徐循听说,心里也是松快多了,她觉得自己在宫里这几年,不算是白辛苦。这做女人的除了为自己打算,不就是为娘家打算么?徐小弟不说,徐小妹在赵家,这辈子只怕是要受气都难,只有她横着走的份了。徐循想,就当她把自己的福给接过去享着了,这么一想她心里就平衡多了。
至于徐小弟,今年才九岁,距离娶亲还有起码十年,且还虑不到这上头。徐循关心的是他的教育,“可别惯着他了,虽说不指着他挣钱,多少也要懂点营生。”
“你爹还想让他考进士呢!”徐师母笑道,“我们俩成天都和他说,不指望你能当什么大官,可必须知书达理的,不能给姐姐丢人。姐姐在宫里可不容易呢,咱们受着她的荫庇,也得给她争气才行。现在都是每天早晚读书,一点不许懈怠。”
要不说血肉相连呢,徐循入宫的时候,徐小弟才三四岁,这些年不见,她连弟弟生什么样都记不清了,可一听徐师母这么一说,徐循油然就有些心疼了。“也别老拘着读书,偶然也放出去骑骑马,锻炼一□体……”
又问了父母家里亲戚们安好,得知父母都好,亲戚们也都殷实起来了,自然也是喜欢。犹道,“大哥赐的宅子不小吧?就你们三个人住,也不嫌太单薄了。很该把舅舅、叔叔们都接来的,至不济也要拉拔拉拔堂表弟妹们。”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徐家发达了若是不照顾亲族,是要被戳脊梁骨的。或者是做伴当,或者是资助其读书、学艺,都是应该做的事,再说徐家和两边亲戚的关系都挺不错的,徐循一个亲舅舅、两个亲叔叔从前都时常过来走动,所以现在她也很有照顾亲戚的使命感。
“都说要接来呢,一个个也是故土难离的。”徐师母叹了口气,“就是我和你爹,也都想着南京的地。”
徐循又何尝不知道故土难离?就是她自己,午夜梦回也时常惦记着家门口那条热热闹闹的小街。只是徐师母如不在京里,母女俩又不知何时相见了。再说,外戚住在京里,这也是长久以来的惯例……她叹了口气,没接徐师母的话茬,徐师母察言观色,也就不再提了。
入觐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家长里短唠嗑了一通,徐师母也该出去了,徐循免不得滴了几滴泪,唬得徐师母和嬷嬷们忙劝慰了好久,“日后相见有的是时候……”她方才勉强收住了,亲自把徐师母送出门去,令赵嬷嬷、钱嬷嬷提着带给家里人的物事好生送到宫门前,这才自己回了屋里发呆。
刚才和徐师母热闹说了半天,如今屋内空下来了,更觉冷清,徐循想到家里,不免又撒了几滴泪,歪在炕上便含糊睡去了,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有人拍她道,“孙娘娘来了!”
现在分了宫,彼此去皇后那里的时间又不大吻合,要见面就得互相去宫里拜访了。何仙仙经常来徐循这里玩,徐循也老到她那去坐,后宫三妃一后,皇后和惠妃那她都经常过去,贵妃那里自然也要时常走动的,好在和孙玉女在一块,因两人都得宠,说话倒不必顾忌太多,彼此玩得也挺开心的,也是熟不拘礼了,孙玉女都没等徐循打扮,掀帘子就进来了,往炕稍一坐,笑道,“都快吃晚饭了,这会子睡你也不怕走困。”
徐循抿了抿鬓角,喝口茶润了润口,揉着眼睛道,“下午我娘进来,我哭得累了,稍微歪一会。”
孙玉女的眼角也是红红的,亦没怎么打扮,穿的就是常服下头的袄裙,因没披外袍,看来还有些素。听了徐循说话,她亦叹道,“我也是,人走了以后,我心里空落落的,自己屋里就是呆不住。”
徐循何尝不是这样?两人倒是很有共同语言,彼此问了问娘家的事,孙玉女合家是早搬迁进北京了,现在住得也还可以。这一次得了封赏,大有面子,已在北京附近寻问农田,看来是要安定在京郊了。
说起娘家事,一般都该是比较兴奋的,可孙玉女却是越说越冷清,说到后来眼泪又出来了,哽咽着和徐循道,“在宫里十多年,天天都想家,现在家里人来了,说起家事,又觉得那已经不是我的家了。就连娘的脸,看起来都和从前大不一样,几乎要认不出来了……说起话来,只觉得生疏得很,太生疏了……”
徐循又何尝没有这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她的入选,给家里人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然也就令她记忆中那个温馨而朴素的寒门小户,渐渐地改变、消失了。只是她和母亲等人毕竟分离才几年,彼此都还熟悉,却比不得孙玉女,自十岁开始,生命中渐渐懂事的这十多年,都是生长在了宫里。就连和家里人的回忆,也已经不剩下多少了。
期盼已久的见面,却是这么个令人惆怅的结果,孙玉女在徐循这里哭了半日,方才渐渐地缓过劲来。徐循也不去劝,她也有无限的苦楚可以陪着孙玉女一起哭,两个人一起痛哭了一会,心里倒是轻松了。孙玉女便不回宫去吃晚饭,蹭在徐循这里道,“我就在你这儿吃了。”
一时何仙仙也过来找徐循——眼圈也是红的,和孙玉女见了,彼此倒都发一笑,说起来也都是觉得家里人陌生,家也让人陌生,三人此时直是同病相怜,一边说着幼时家里的趣事,一边彼此打趣喟叹一番,这么着吃了晚饭,长宁宫来人道,“娘娘,干清宫来人了。”
孙玉女忙起身回去——这是皇帝今晚要去长宁宫了。徐循和何仙仙又叨咕了半天,两个妃子和小姑娘似的,嘻嘻哈哈了半日,何仙仙到底还是回咸阳宫去了——现在身份不一样了,若是随便在永安宫留宿,影响也不大好。
尽管悲喜交集、五味杂陈,但毕竟是和家里人见了一面,徐循当晚也睡得很香,第二天起来眼圈都没肿,神清气爽地在屋里绕了几个圈,便嫌闷,又不愿出门,遂把柳知恩叫来要看帐。
永安宫的账本一向是清清楚楚,一笔归一笔的,昨天徐循赏出去三四件首饰,今儿就都上了档了,徐循看了也挺满意,就随口和柳知恩商量,“都说商铺年终盘库,我们年终也盘点一下库房,对对帐,看盘得出什么亏空不。若有,也开革几个出去。”
柳知恩不慌不忙的应了下来,又笑问徐循,“昨儿娘娘可是一偿夙愿了吧。”
徐循就兴奋起来,和柳知恩说了好多徐师母入觐的事,见柳知恩眯着眼笑,自己也有点脸红,慢慢地就住口不说了,笑道,“你别笑话我,你们没事还能出宫和家里人团聚,我们见家里人的次数可是扳着手指头数得过来。”
太监出入宫廷的确是比较自由的,柳知恩忙道,“奴婢哪敢笑话娘娘。前几年也许娘娘还不能常常得见家人,从今往后,可就是能时常见面了。”
“倒也是未必。”徐循叹了口气,惆怅道,“我娘说了,还想着回南边去呢。”
她不无炫耀地对柳知恩道,“连我堂表亲们都不愿上京,只愿在家里,说是故土难离——”
这种不羡富贵闲云野鹤的精神,一直都是饱受推崇的,徐循这么说也是意在夸夸自己的亲戚们。可不想,柳知恩听了,神色却有些不对,徐循看在眼里,心头才是一动,便听柳知恩说道,“奴婢斗胆僭越,劝娘娘一句,倒竟是把贵亲们搬迁进京居住还好些……”
徐循整个人都僵住了,忽然间,她想起了太宗张贵妃劝她的那几句话。
“从前你没起来也罢了,如今你起来了,又是如此得宠,家里人可要约束好了。不然,他们在外面犯错,你在宫里也没脸……”
张贵妃说是白嘱咐,可这种话,若不是有了些由头,又怎么会白白地说出口呢?
多少不堪的设想,一下全都在滚水一样的脑子里翻滚了起来。徐循眼前发黑,都有点坐不住了,她一把抓住了柳知恩的手,哑着声音催促道,“你都听说了什么——快说给我听!”
柳知恩都被她吓着了,他诧异地想要抽回手去,可徐循的劲儿是这么的大,抽了一抽,竟未抽动。只好忙着宽慰徐循,“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就是……”
徐循虽然常被人说憨,可又不是真傻,怎么听不出柳知恩语气里的慌张和迟疑?很明显!他连实话都不敢说,这是在寻思着要现编点什么呢。
刚被团聚所安抚下来的委屈和心酸,这会儿又是一下冒上了脑海,徐循气得头突突地疼,眼泪一下就冒出来了,“你就实话告诉我吧,他们都干什么了!”
这会儿,她不但是怕,而且还冤啊!冤得连一颗心,都快给胀破了……
☆、震怒
徐循这都哭了,柳知恩还能不说实话吗?他慢慢地还是把手给抽出来了,从炕边挪开了身体,在徐循跟前跪了下去。
“奴婢死罪。”先叩了叩头,方续道,“其实亦不是什么大事,只是稍微有些不像了……指挥使夫人——也就是娘娘的贵亲四表舅,现在做的是买卖人口的皮肉生意。一并贵五堂叔在南京、无锡一带也有强买强卖,占地豪取的……”
他这一说实话,徐循倒是冷静下来了,她通红的双眼死死地瞪着柳知恩,过了片刻方道,“你是说,我亲舅、亲叔没有什么事?”
“嫡亲的几位,都经由府里资助,也是衣食无忧。”柳知恩忙道,“娘娘的舅爷不愿离开南京,确因要奉养太夫人的缘故。至于两位叔爷,虽也有做生意的意思,却被劝住了,按奴婢想,这都是近亲,管束得反而严格了,就是那些远亲,素来没有来往的,现在太夫人、太老爷上了京,鞭长莫及,对他们的作为也就是一概不知了。”
徐循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狂跳的心,这才慢慢地安静了下来:如果真的是她嫡亲的舅舅、叔叔在外胡作非为,徐师母却是一句话都不提,还拿好话来安慰她。那……那徐循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该怎么想了。刚才。她的整个世界差点都碎成了灰灰。
现在冷静了下来,不那么慌张了,可再一想却越发生气:若是至亲顶着她的名头招摇撞骗胡作非为的,虽然也糟心,但毕竟是至亲,也没什么好说的。什么四表舅、五堂叔的,徐循都不记得有没有和他们见过面了。他们做坏事,是拿徐循的名声来买单,她能甘心吗?
再说,这件事,柳知恩和张贵妃两边都知道了,张贵妃先不说,估计是张家那边知道两人感情好,就给张贵妃提了一嘴巴——张家在南京还有家人呢。可柳知恩的老关系是从哪里来的?皇帝身边那些近侍!连这些近侍都知道了,皇帝没准也知道了呢?
想到自己还为云南的灾民操心,徐循简直恨不得把头塞到炕洞里去,再不出来见人了。皇帝说不定当时都在心底笑话她呢,她自己家一屁股烂账,还要那么假模假式的同情灾民……
就算这人口买卖开青楼的营生,徐循并不了解,可豪强占地这样的事,她怎么没有经历过?要不是徐先生有个秀才功名,多少都算当地的乡绅了,和赵举人交情又好,只怕他们家的地,都难免被人用极低的价钱给买去呢。就徐循记事的那几年,几任县太爷到任以后,都有家人出来买地的,三十两银子一亩的两天,县太爷家出到十五两一亩都算是很有良心的了。若是再上头的大官家里出来买,开到二两一亩的都有!强买强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原本安居乐业的百姓,瞬间就沦为必须卖儿鬻女才能活得下去的穷佃户……要是再惨一点,得罪了上官的家奴,全家人连夜消失的都有。
雨花台一带靠近南京,没这样的事。汤山那里是山坳坳,就出过这样的事情,一家人因卖田的事,得罪了不知哪个大户,合家人去邻村吃喜酒的时候就失踪了,报到县里,县里最后研究的结果是被山洪冲走。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徐循就在汤山,怕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背地里也和大人们一起偷偷地骂:挨千刀的狗官,到了阴曹地府有你受报应的时候!
现在,有人要顶住她的名头做这样的事了!徐循想想都是恨不能把银牙咬碎,她要有把剑,真是抽出去就上那两个该死的表叔、表舅家里去了。
“人口买卖,开青楼……”她勉强压抑着自己的怒火,又问柳知恩,“想来也少不得逼良为娼的肮脏事了?这我却不懂,还得你说给我听呢。”
柳知恩已经说得够多了,他推得是一干二净,“奴婢自小净身,总在宫中长大,对此事也是所知不详……”
徐循也没办法,只好干坐着生闷气,柳知恩看她冷静下来了,遂又道,“以奴婢愚见,娘娘不妨将近亲都迁移到北京居住,南京一带的事儿,便和娘娘没多大关系了。您终究是国朝妃嫔,多有小人仗着您的名儿牟利的,就是皇爷知道了,都不会赖到您头上——”
“不行!”徐循的火气又上来了,“我好好的人,如何能被这些连面也没见过的无赖给带累了!——你去干清宫探探消息,让王瑾给递个话,就说我想大哥了,这件事,我自己去和大哥说!”
柳知恩欲言又止,看来并不是很赞同徐循的主意,可徐循这回是铁了心了,她瞪了柳知恩一眼,“还不快去!”
柳知恩也没有办法啊,只好恭声应了下来,去干清宫托人传话了。
干清宫的近侍,和徐循没渊源的都很少,起码也是个熟识,徐循在内侍里名声又好,谁不乐意传话?王瑾没当值,这话还是金英给递的,“柳知恩那小子,在外头探头探脑的,奴婢刚才进来,把他拿下审问了一番……”
徐循从前一次也没有做过这种托人请见的事,也正是因为如此,皇帝才会把柳知恩放在她身边。他觉得徐循性子太笨了,若是没个能和他身边近人随意接触的内侍护身,就是受了委屈怕也不知道在他跟前说道。
听说是徐循想要请见,皇帝一看,最后一批奏折也批了一半,再往后就是年假了,因便道,“派个人去把她接来吧,这个小妮子倒是会挑时机,也不知是为什么过来。”
昨儿娘家人刚入觐,今天就请见,多数情况下那都是为了娘家的事儿,不过也未必就做得这么着急了,别说皇帝,连金英都有一丝好奇,他去了半日,就把一个哭哭啼啼的庄妃给领进了干清宫里。
“大哥。”徐循的眼泪还真不是挤出来的,这事儿她是越想越憋屈,越想越生气,觉得自己一家都被人欺负了,现在还落得个跳进黄河都洗不清的地步。见到皇帝,她哇地一声就哭得更厉害了,倒把皇帝哭了个措手不及。
这要是别人,哪怕是何惠妃了,特地跑来哭给他看,皇帝心里也难免觉得晦气——大年下的掉什么眼泪?安的也不知是什么心。可徐循这一哭,皇帝就觉得心疼啊。这老实孩子,万不会故意做作,定是委屈得不成了,才来寻她出头的。
这宫里怕也不会有谁给她气受了,难道是宫外,有人欺负了她娘家不成?
一边本能地在心思寻思着原因,一边忙把徐循抱进怀里,和哄孩子似的哄了起来,一边皇帝就看了陪着进来的柳知恩一眼。
柳知恩的笑容有点无奈,他也明白徐循现在气头上,事情说不清,便跪下来尽量客观地把徐循娘家人干的那点事说明白了,还特地强调了一下,“娘娘都没怎么见过这两门亲戚……”
徐循窝在皇帝怀里,擦着眼睛,鼻音浓浓的,迫不及待地道,“大哥快把他们抓起来!狠狠地罚!”
皇帝一听,和柳知恩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个人眼里都有点笑意:是被徐循给逗乐的。
他挥了挥手,内侍们便知趣地退出了屋子,皇帝这会儿有闲暇,他决定亲自教养教养他的庄妃。“傻孩子,多大的事,难道我还会因此误会你了不成?快别哭了。”
徐循冤啊,这回她真的不是因为害怕哭的,“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我好好的人,名声都被他们给糟践了!”
皇帝又笑了,“说什么呢,多大的事,哪里就到这份上了。这又没出人命,又没谋反的,谈得上糟蹋名声么。”
他还埋怨柳知恩呢,“他就不该告诉你,倒是惹起你的心事了。”
见徐循眼睛瞪得溜圆,他便慢慢地给徐循说理,“三教九流,任何一桩生意,只要守了行规,不犯国法,那就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开青楼难道不要买人进来?这皮肉钱虽然不体面,可却是极丰厚的。你们家不开,自有别人家开,既然如此,你们家为什么不开呢?”
徐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呆呆地听皇帝继续说,“至于这买地,刚才柳知恩不也说了,都是按市价一半去买的,也不算是太黑心了。这种事现在根本都管不过来,内阁诸大臣,个个夸出去都是贤臣,个个背后都有几百顷的良田。有投效过来的是不假,可那些连成一片的田地,难道一开始就是那样的?中间都少不得仗势压人的,大家睁只眼闭只眼吧。就这点事,只要不出人命,御史台都懒得往上报……”
说实话,皇帝心里也是有点负气的:这种事你们大臣干得,我这边的外戚就干不得?没这个道理!我倒要看看,谁敢出头放这第一炮,若放开了,借机清理田地整顿吏治,也让你们大臣尝尝没事乱议论皇帝家事的苦果……
只是……他忽然想起了数月前和大臣们的争执,口中便顿了一顿,“唔,不过你这个情况是特殊了点,外朝的眼睛,盯着你呢。”
这都是那个贤妃称号留下的余毒,徐循这下是全明白张贵妃的话了:事不是什么大事,可徐循家就得小心点,别做得太过了,不然将来被拿出来说事,终究都是个把柄。
她也懒得和皇帝去争辩刚才那通歪理了——人家都那么做,也不代表那样就是对的!徐循自己从市井里长起来的,她是万万不能接受别人打着她的名头去欺压那些本来就没什么身家的苦哈哈们。
……只是,她虽然生气,可还没气到失去理智的地步,皇帝说和光同尘的时候,她说洁身自好,那不是找死吗?
她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可不是如此,大哥非得狠狠地惩治了他们才好,就说是我求你惩治的——”
“这可不行。”皇帝却是干净利落地回绝了徐循,他爱怜地拧了拧徐循的鼻头,“那又不是冒名顶替,的确是你的亲戚,罚了他们,你在宫里颜面何存?”
见徐循还有话说,他叹了口气,越发说得透了,“再说,你觉得宫里就你一个人有亲眷?真要按你说的办,把你的胡姐姐、孙姐姐和何姐姐给得罪透了不说,连清宁宫那边,都有人要被你刺得站不住脚呢。”
徐循一下明白过来,一时也是不寒而栗:和整个后宫为敌,即使有皇帝的宠爱,那她的日子也根本没法过下去了。
皇帝看徐循表情变化,也知道她是转过这个弯来了,他道,“既然嫡亲的亲戚都是好的,终究也就不是什么大事,你派柳知恩去娘家传个话,让你爹娘出面约束一下亲戚也就是了。若嫌青楼名声不好,让他收歇了换门生意去做,你们家那些亲戚如何,还不都是你一句话的事?”
为了这点小事,浪费了小半个时辰功夫,他也是又好气又好笑,点了点徐循的鼻子,笑道,“这下安心了吧?快擤擤鼻子去,哭得妆都花了,和个花猫似的。”
徐循捂着脸跑进净房里去了,出来的时候也颇为发窘——她委屈着呢,丝毫没打扮就急匆匆地过来了,眼泪合了脂粉,落在裙子上,一条上好的石榴裙就这么给污脏了,一时要换,干清宫里又哪有预备这个。
“那我回去了!”她和皇帝招呼。
眼睛鼻子都红彤彤的,看着别提多惹人爱了,皇帝又是好气又是好笑的,把徐循拉到里间去了,“你当这是哪儿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爱哭就哭爱笑就笑……真是被我给宠坏了。”
话虽如此,却愣是抓着徐循下棋、打双陆,两人玩了一下午,徐循赢了好几把,见她面上的笑容渐渐也多了起来,晚上又投喂了徐循爱吃的几道菜……当晚拿出浑身解数好好地伺候了徐循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放她回去的时候,皇帝对自己很满意:这小妮子的心情应该好点了吧?
徐循这一次却没和皇帝心心相印,她那笑脸都是好容易挤出来的——她也知道自己得令皇帝放心了,才能从干清宫脱身出来。
才一回宫,迫不及待地就找了柳知恩来说话。
“这件事你是从哪里收到消息的?”她盘问柳知恩。
柳知恩倒是很爽快地就交代了,“东厂提督太监牛十二是奴婢的师叔……和奴婢往来书信报平安时顺嘴就提了一笔。”
东厂设立还没有五年呢,在民间、宫里也都是威名赫赫了,徐循这下是完全明白了:这是看她在宫里声势大,得闲了讨好一笔呢。若是她本来知情,柳知恩一笑置之,这事也就过去了。如今她果然不知情,牛十二不就落了个人情在手?
“他信里可说清楚了?”她追问柳知恩,“真没出人命,就只是强买强卖而已?”
柳知恩忙道,“东厂办事,娘娘大可放心,可是要比锦衣卫尽心得多了。牛十二也不是个信口开河的人,说的一句话肯定都是有凭证的。”
徐循沉吟了片刻,就扫了柳知恩一眼,“大哥和我说,这样的事屡见不鲜,我们家也没有做得太过……柳知恩,你说,你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我呢?”
柳知恩有些诧异,却也很快答道,“娘娘,您因嘉号的事——”
“大臣们自己屁股底下都不干净呢,哪会抓着这事大做文章。”徐循蛮横地打断了柳知恩,“说实话!”
柳知恩抬头望了徐循一眼,面上闪过了一丝异色,寻思了一会,方低沉道,“虽说世上这样做的人不少,可……奴婢觉得,娘娘却必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您不是这种人……”
徐循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逼问柳知恩,现在逼出了这么个答案,她倒是忽然又有点想哭了:连大哥都丝毫不懂她的心事,没想到这个中官反而是把她给琢磨透了。
“你说得是!”她强压着心底异样的酸楚,恶狠狠地说,“别人容得下这样的亲戚,我徐循就是容不下!我一辈子小心翼翼,连蚂蚁都不愿踩死,自己家里人做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我还管不了了?真是笑话!”
“柳知恩!”徐循难得也是散发了一把王霸之气,她端坐起身子,以说一不二的语气呵斥道,“这件事大哥办不了,我就交给你了。你去南京走一趟,把事情给弄清楚,该罚的罚,该退的退,他们两人勒索了多少民财都给我吐出来,加倍补偿苦主!如无人命大案,如何处置两家人你可自行做主——从严、从重!”
她一甩袖子,负气道,“我以后都不要听到他们两家的名字!”
柳知恩并无半点犹豫,跪伏地上,朗声道,“奴婢定誓死为娘娘效力!”
徐循看着他的脊背,心里也是宽慰到了十分:还好,大哥把柳知恩给了她……这万事还算是有了个主心骨,不然,她现在可不是坐困愁城,一点对策都没有?
她思忖了片刻,又道,“至于我亲叔、亲舅,你也留神冷眼看着,若是有什么不行……你便好生劝说一番,还是让他们上京来住吧。”
想到自己爹娘平日里多么精明能干,对此事竟是一无所知,她也有几分生气,小户人家习气发作,也不顾什么上下尊卑了,又道,“离京前你去我爹娘那里走一趟,把事情和他们说一说,且问问他们,是不是想我死呢?这么大的事连一点风声都收不到?女儿在宫里的烦难他们难道都不能体谅?太后娘娘的两个弟弟,自己从军功上都挣了出身,京里说到他们两个,谁不挑大拇指?偏偏我的亲族就给我丢脸!你和我弟弟说,日后若敢学那两个不成器的亲戚,我必不容情!国法能容,我都不能容!”
这么大发了一通脾气,心里终于爽快多了,徐循见柳知恩不吭声往外退,忽然又有点不好意思:她是不可能亲自冲家里人,冲那两个远亲发作的了,刚才那一通吼,虽然不是冲着柳知恩,但却还是冲他吼的。
仔细想想,他跟随自己这段日子以来,处处尽心,处处都是为自己打算,可永安宫却不能还他在干清宫时那样的体面,说起来,自己对柳知恩是有所亏欠的……
“此次南下,必定需要银两。”她放软了声音,把柳知恩给叫住了。“宫里的银子你也知道,带不出去的。一行需要的花销,你去我娘家拿——”
说到娘家,徐循又有点来气,她加了一句,“多拿点!剩下多少,都算你的!”
柳知恩本来回来躬身听她吩咐呢,听徐循一说,倒是被她逗笑了,他又很快掩住了笑意,格外一本正经地道,“是,娘娘!奴婢一定不辜负娘娘的苦心。”
柳知恩都出去很久了,徐循还没回过神来呢:这明明是她在体贴柳知恩么,柳知恩不感动也就算了,那个语气——怎么搞得自己好像被他打趣了一样。
“哼。”她禁不住啐了一口,“这个死宦官,早知道,不让他占我便宜了!”
话出了口,才觉得自己说得不对,不免又呸呸呸了几声,方才气平了不提。
☆、复杂
柳知恩去南京的事,徐循也就是伴驾时和皇帝打了声招呼便罢了,宫里柳知恩自己告的是事假,他本有体面,又得了徐循的回护,自然也不会丢了差事。顺顺当当地就出宫去了,虽然已经是隆冬腊月,却仍是丝毫也不耽搁,去徐家传了话要了钱,便下了江南去不提。
徐循这里,一时半会却也见不到娘家。今年春节宫里不事庆祝,连年夜饭都不吃,皇帝在除夕夜悄悄地出宫去祭拜献陵了——心丧三年,这还是第一年呢,各宫都尽量穿着素色衣裳,各处的白布装饰也都没有撤掉,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让外戚们入觐的机会了。
除夕和年初一不能过,初二、初三,大家也会小规模地搞搞聚会,徐循这一阵子都懒于四处去联络感情,她丢人着呢,总疑心胡皇后、孙贵妃都知道了她家亲戚的事儿。毕竟,这事连柳知恩都听说了,谁知道牛十二会不会再漏上一嘴巴。庄妃的亲戚开青楼,这事对景儿传扬出来,对徐循来说也是一种羞辱。
不过,她不出门,别人自然上门来看她的。你比如说青儿、紫儿,还有赵昭容等等,身为永宁宫的人,过来徐循这里请安说话,也是应当应分的事情。至于别人,上门是客,难道徐循还能把她们打出去不成?
李嬷嬷和孙嬷嬷就掰着手指在那算,谁来了多少次,谁来坐了多久……徐循和这些新人们说话的时候从来都不用心机,不去观察人什么的,这些事都有八卦的嬷嬷们来做。
其实吧,这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就硬是多。徐循现在也算是看透了,后宫中又没有争宠这一说的——虽说皇帝在后宫里不大用心思,但这并不是说你可以当着他的面去说别人的坏话,又或者是撺掇他去宠幸谁。那除非是傻子,不然谁听你的啊?
至于斗心眼子,后宫妃嫔这点阅历和教育,能和皇帝斗吗?137zw.com
侍寝不侍寝不是任何一个妃嫔能说了算的,就是六局一司,那也是独立向皇后负责,皇后若是想要压制着谁,也许还能示意尚寝局悄悄地把木牌给扣下。不过此事也无法持久,逢年过节大家都要济济一堂,皇帝要是见了你,想起你来了,再随口这么一问,尚寝局可就得挨着个的倒霉了。
也所以,其实你新妃嫔如果性格古怪一点的话,大可以谁都不去见,谁都不去打关系,如果能得到皇帝的宠爱经常侍寝,好东西照样是少不了你的。起码理论上这么搞那是完全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批新人里没有一个人敢于这么特立独行,明知道讨好前辈也没什么好处,却还是成日里上这上那去请安,而孙嬷嬷、李嬷嬷也是很热衷于记着她们去各宫的次数,虽然没有明说,但俨然是已经开始按人头划分党派了。
徐循自问无法给非永安宫一系的妃嫔任何好处,顶多就是她们过来的时候招待一点好东西,就连永安宫一系妃嫔,在那一次帮着青儿、紫儿邀到宠以后,徐循也觉得自己算是尽过义务,做过表面文章了。短期内她都不想再做这样的事情——话说回来,皇帝一般和她在一块的时候她也都很方便,徐循傻啊,到手的恩爱不要,去提拔底下人?
所以,除了相对公平的物资分配以外,她能给她们的也实在不多。赵昭容每次过来,徐循都有点心虚的,但是又不好不见,只好和赵昭容风马牛不相及地唠嗑一些宫外的事情。
赵昭容这批秀女和她们那批比,教育时间偏短,其实根本都相当于没怎么教育。——文皇帝的孝期满了六个月以后开始张罗选秀的,两个月内选出了一拨人,然后昭皇帝就去世了。这期间肯定也不能继续,之后太后和皇帝一起阅看了,挑了四个人进来。她们是什么也不懂就被放到了宫廷里的,赵昭容现在早上起来还要和嬷嬷跟着学宫里的规矩。
也就是因为进宫时间很短,赵昭容对宫外的生活记得还很清楚,她是京城京郊大兴人,自小在庄子里长大,家里也就是耕读传家的小地主,家业和徐循出身家业相仿,父亲也有个秀才功名。说起自己从小在外头玩耍的事,说得真真的,徐循听了都能想出来——夏天跟着大人看青,半夜野猪跑到地里霍霍,叔叔拿着枪出去,连邻居一起敲锣打鼓的,把野猪给惊跑,又打了兔子炖着吃……
都是年轻人,年纪相差得也没有几岁,和青儿、紫儿这样在宫里呆了太久,“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性子比起来。赵昭容和徐循肯定更有话题,徐循对她也没什么戒心,毕竟都是永安宫的人,有时看她行事不知规矩,便随口点拨几句。赵昭容年轻心热,对她感激无尽,倒是经常过来坐坐。
这天何仙仙过来看她时,赵昭容就赖着她玩羊骨拐——拿羊骨头洗干净了,涂了红漆来抛掷着玩。何仙仙看到,顿时也来了兴致,笑道,“何处寻来这么多好骨拐?在我们家里,能有一颗这么大的,小姐妹都要羡慕死了。”
“北方羊多嘛。”徐循笑着说,“光禄寺一天杀多少头羊呢,你要想这个玩,吩咐一声不就全有了?”
何仙仙坐下来连抛三把,左抛右接,花式玩得令人叹为观止,徐循用力拍手,赵昭容也捧场,捂着嘴看得目不转睛。何仙仙很得意,“我没事扔棋子儿练的!”
三人遂你争我抢地玩了一会,徐循见赵昭容仍不走,也没啥办法,便笑留何仙仙吃饭,“难得过来,别回去了。”
赵昭容此时方知道起来告别,徐循还虚留呢,何仙仙倒笑道,“我不吃饭了,年节里聚餐犯忌讳,还是各自吃各自的好。”
等送走了赵昭容,她冲徐循笑了笑,徐循道,“毕竟是年纪小了点……”
何仙仙一撇嘴,“徒有美色,做事好没规矩。她们那一拨都这样,成天四处登门的,半点都不知老实两字怎么写。”
老人看新人,总是看得不大高兴的。尤其是最近皇帝陆续宠爱了曹宝林和吴婕妤,赵昭容的月事过去以后想必也要承宠。何仙仙看着这起活跃的新人,当然没好气。
“身边也是没好人帮着。”徐循想到自己那四个嬷嬷,真是后怕、庆幸,世人都说她有福运,她就觉得自己的福运是应在这四个嬷嬷身上了。“怕是都没人教她们宫里的行事。”
按说,永安宫的妃嫔,没事除了给徐循请安以外,都是不能随意外出的,起码去找徐循的平级和上级最好是经过请示。可赵昭容她不懂事啊,一开始徐循没顾上这一茬,都没理,后来回过神来的时候,赵昭容都外出过好几次了。青儿、紫儿也跟着出去过,徐循不愿小事化大,遂也不提起。
何仙仙冷笑道,“什么时候再杀一遭儿就知道厉害了……”
见徐循瞪了她一眼,她也缓了口气,“我那儿的焦昭仪也是一个样,这事,其实也是皇后不对,不能澄清宫范。这都什么时候了,宫里还没有再开书课,若是和文皇帝时候一样,按月讲解规矩道理,她们也不至于和没头苍蝇似的,成日四处乱转。”
徐循叹笑道,“姐姐现在哪里还耐烦说这个。”
她还记得孙嬷嬷和她的八卦,因提出来道,“就是这几位新人,连着那四位美人,这个月去长宁宫都有二十多次了,那里是天天有人请安……若是澄清了宫范,指不定长宁宫又犯委屈呢。”
何仙仙笑道,“反正她是什么也不会,最会发委屈了。”
徐循嗔道,“你口里对谁能有好话啊?”
“在你跟前,当然是对你喽。”何仙仙转了转眼珠子,笑得极狡狯的,“至于在别人面前,你自己想去吧。”
徐循便上去要撕她的嘴,两人嘻嘻哈哈打闹了一番,何仙仙才道,“说起来,这个赵昭容,成日在你这赖着不走,怕也有等大哥的意思。你可别被她的可怜样骗了,以为人家真就那么傻乎乎的不懂规矩,需要你来指点,我看她是有点装糊涂。”
徐循将信将疑,“这也不至于吧,大哥一个月难得来一次……就是过来也要事先通传的,难道她还能赖着不走不成?”
何仙仙也不能下定论啊,因只道,“你看着吧,若是真没心机,不妨好好教一教,现在各宫间奴婢都不在一处住,谁也不知道谁的事,都是焦昭仪常常能给我说些别宫的事。”
她说得这么白,徐循倒没话回了,只好微笑。何仙仙看了便付一笑,说起自己的女儿,“才几岁的娃娃,老生病,一个月总要让人担心一次才好。前回我娘入宫,我让她们去佛前供了香火……”
徐循这才想起来,忘记让自己家里人去供奉许愿了,因忙道,“可提醒我了,下回我也让我娘去发愿去。”
“发愿求什么呀?”何仙仙的狐狸眼弯了起来,“哦——我知道了,要求个小囡囡可是?”
徐循红着脸啐了一口,“我就不信你不求!”
被何仙仙这一说,徐循倒也有点上心,下回赵昭容再来的时候,她就暗暗留意观察着。可巧,皇帝几次都是让她去干清宫,倒不大过永安宫来的,呀哦观察也没这个机会。
等到二月里,徐循都快忘了这事儿了,这天正和赵昭容坐着说话呢,议论着二月里什么花该开了,又憧憬西苑的春光——现在身份贵重了,不比从前住在南内的时候,还能时常去东西苑玩耍,这一年内妃嫔们都是别想出门玩乐的。
正好,外头就有人来通传了,“回娘娘话,陛下从干清宫过来了。”
徐循立刻就站起身来要换衣服整妆——一般识趣点的话,这时候也该告辞了。皇帝来,是找徐循的,无关人等最好不要出现在永安宫主殿碍眼。
可赵昭容却硬是坐着没动,等徐循和匆忙进屋的几个嬷嬷的眼光全都扫过来了,她才起身笑道,“那我就先告退了。”
虽说也是在刻意遮掩,但徐循身边的嬷嬷们眼神多利啊?就连徐循,现在也不是才入宫的懵懂少女了,赵昭容的情绪,她们看不出来?
等她出了屋子,孙嬷嬷和李嬷嬷对视一眼,都是轻轻地摇了摇头,徐循也是意兴阑珊地叹了口气。
“没意思。”她道,“想要什么,直接说不行吗,这样搞算什么。”
两个嬷嬷都没敢说话:赵昭容那边如何不说,娘娘这一阵子,是真的和赵昭容聊得挺开心。如今回过神来,难免也有些恼羞成怒。
徐循也确实蛮不高兴,还是那句话:想要什么,你直接说啊。说不出口,表现出来也行啊,青儿紫儿都提拔了,你这个有品级的嫔妾,不论如何一次侍寝机会总是有的,顺水人情为什么不做?
这么虚情假意的,倒是闹得没意思了。前一阵子和她聊得兴兴头头的自己,现在回看过去,就和傻瓜一样。
再想想这段时间宫里的人事,徐循也是难得地叹了口气,“人情薄如纸啊。”
皇帝手里拿了棋子正在长考呢,一时还听差了,“什么?人请搏促织?”
徐循噗地一声笑开了。“大哥你是多爱斗蛐蛐儿啊!”
皇帝在永安宫里住了两个晚上,期间徐循提议并安排了一次聚餐,也没有特别瞒着赵昭容。不过,自那一次以后,赵昭容再上门来寻她说话,她就不大要见了。
“娘娘还说要广结善缘呢。”钱嬷嬷就说她。
徐循委屈呀,咽不下这口气呀,可钱嬷嬷说得也在理,一时竟不能答,想了想,遂破罐子破摔道,“这样的人,和她结了善缘又有什么用?倒让我憋一肚子气,憋出病来多不值当?”
钱嬷嬷摇头只是叹气——进宫以来,虽有波折,却还是一路顺遂,上疼下敬的。徐娘娘现在心气儿傲着呢,说是广结善缘,可哪能真的和光同尘?
却终究也没有多说什么:宫里现在都没了规矩了,乱成这个样子,想要真的广结善缘,又哪有这么简单?先把后妃关系处好了,才是正经。
这不是,才刚开春,就又闹出事了……
☆、亮剑
其实说起来,这一开始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徐循还和何仙仙念叨过呢——经过鱼吕之乱这样的大变动,后宫里的女史们走的走死的死,逐一都凋零了,六局一司的女官文化水平又不够,不足以承担起教谕的职责。昭皇帝年间还没来得及顾虑到这事呢,紧接着就是丧事,所以这妃嫔内训,已经是很久都没有开展了。
说起来,和文皇帝年间相比,如今的后宫人口也不是很多,似乎也没有很迫切地需求要开展内训教育。所以太后也好,皇后也罢,一直都没提起这事——年前人人都忙得个要命,好容易歇了个年,谁也不想生事不是?
二月里,孙贵妃却是主动提起了这事,她和太后提出来的,倡议在民间征求饱学女史,入宫担当教谕。
说这事的时候,三妃都在太后殿里,倒也不算是私下提出来的——皇后每逢换季时候,经常生病,这一阵子是又感了风寒了,她不能尽孝,清宁宫那里却不好断了人请安,是以三妃平日里不算,每逢朔望日都要一道去清宁宫里拜望太后的。
“现在宫里新晋的嫔妾们,多有不识字的。”孙贵妃就曲着手指给太后算。“青儿、紫儿两个,早年倒是在内书堂认字读书,但终究当时还是宫女,只求认字方便驱使,亦没有好生读过《女诫》、《劝善书》,小吴美人、刘美人也是一样,只能说是认字,都不好说通文墨。曹宝林、吴婕妤、焦昭仪、赵昭容这几个人里,也就是曹宝林算是知书达理,别人还有连字也认不全,进了宫才现学的。国朝妃嫔,虽不说出口成章,但也不能胸无点墨吧。可现在宫里连教她们识字的人都找不出来了。”
这也挺正常的,当时识字实在是一种特权和技能,要点亮这个技能树花费的代价还不小,尤其让女儿识字更是十足的奢侈行动,当时连一般的富户都是舍不得给女儿请教书先生的,倒是儿子,多少都会送去识几个大字。
“可有这事?”太后和贤太妃、敬太妃都纷纷道,“记得从前我们还在东宫的时候,宫里但凡是个大宫女,都可说是知书,起码女四书都是学全了的。几年间怎么就这样了?”
“当年鱼吕之事……”这一点徐循还是清楚的,她隐晦地提了一句。“既然知书达理,可见资质高,平日里应也是聪明伶俐……”
聪明伶俐,在主子身边的地位就高,鱼吕之乱里起码是栽进去了有一大半,余下的一小半,随着自己主子的殉葬又或者是去世,不是被放归家里,就是零落四方,现在宫女的素质,比起从前来是要低了一点了。
“哎,这也的确是个问题了。”太后也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休说宫女,就连中官,当年跟随文皇帝建功立业的那批人才,如今也是逐一凋零了,郑和在南京养老,几个老的不是退休出去,就是没了……以前还能让中官教宫女识字,那些嫔妾也就跟着一块学了,现在连这样的人都不好找。”
因为身体的缺陷,宦官长命的的确不是很多,现在宫里不论是宦官还是宫女,整体文化水平都不能让人满意。和前朝文事的昌盛比,内宫就有些黯然失色了。
“是该让填补些新人进来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太后很快就下了决定,“待我问过大郎,商量个章程吧。在此之前,也不能就这么坐视不管了。不识字就是睁眼瞎,如何能够明理懂事?这样吧,你们三人身边都有饱学识字、通晓宫规的大嬷嬷们的?”
见三妃都点头了,她遂决定道,“和坤宁宫里的嬷嬷们都商量一下,还是先定个时间出来,轮番先给嫔妾们上课,把宫里的典范和规矩好好地说清楚。”
她颇有深意地微微一笑,又续道,“也省得她们没头没脑的四处乱撞。”
这段时间宫里乱糟糟的人事,看来是没能瞒得过太后的耳目。三妃都笑了起来,孙贵妃道,“可不是这个理?咱们国朝的妃嫔,求的是什么,看嘉号不就看出来了。从古至今讲究的都是贤良淑德,柔婉贞静。昭皇帝的周年还没过呢,成日里呼朋引伴地聚在一起,确实是有点不像话。”
“小户人家出身,又没适合的嬷嬷好好地教,可不就是不知道规矩了?”太后也叹了口气,反过来嘱咐道,“你们都是做姐姐的,妹妹们不懂事,多包容包容、教导教导,谁都是这样过来的,等有了好女官教着,慢慢地也就好了,懂事了。”
她们这一批潜邸旧人进宫的时候,是赶上好时候了,当时后宫人口少,却是没有眼下这样的腌臜相,不过此时太后说起来,却自然都是笑道,“是,娘娘说得是,可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见时间差不多了,徐循和何仙仙对视了一眼,都是起身告辞,太后也不留,只把孙贵妃留下说话。不问可知,是要商量这选任女官的事了。何仙仙和徐循出了清宁宫,也没多议论什么,回去以后徐循把消息转达给几个嬷嬷,嬷嬷们倒是赞叹道,“贵妃娘娘心明眼亮,却不是那一等轻狂人。”
“可不是。”徐循也笑了,“她那里看着热闹,细想起来却也和在火上烤着似的,这么说开了倒是大家干净。”
凡是女人没有不爱八卦的,钱嬷嬷眉宇间却有些晦暗,“话虽如此,只是到底还碍着坤宁宫。这事也是皇后娘娘不开口,到如今被贵妃娘娘提出来,越发显得皇后娘娘无力管事了。”
现在后弱妃强的局面已经是如此了,皇后做不做都是错,都有话说的。徐循叹道,“好在娘娘现在也不想着这个,只是一心一意地盼着子嗣。”
她又笑对嬷嬷们道,“我这四个嬷嬷,都是一等一上好的,派出哪一个教人我都有些不舍得,丑话说在前头,咱们永安宫自己的事情也不好受到影响的,嬷嬷们你们自己商量吧,派哪一个出去,都由你们的便,我只管传话出人就行了。”
赵嬷嬷笑道,“我躲个懒,不做这事吧,钱嬷嬷本来就是女四书的行家,不如由你去得了。”
这事儿多少是有些得罪人的,由专门的女教谕来做还好,尊师重道么,妃嫔们对教谕都是很尊重的。可嬷嬷们只是抽出来做教谕,日后终究还是要回到宫里服侍的,以仆役的身份和妃嫔打交道的日子有的是呢,所以这差事几个嬷嬷就相互推诿,竟是谁都不愿去。
徐循在炕上眯着眼睛笑,看戏一样地看着几个嬷嬷斗嘴。屋里正热闹呢,长宁宫来人了,请徐循后日过去长宁宫小坐,“好久都没聚聚了,姐妹们聚一聚也好。”
又私底下悄悄地说,“刚才皇爷去给太后娘娘请安了。”
这估计就是要商量再开女学的事,徐循自然应了。第二日亦未如何打扮,就是家常装束那样过去,果然孙玉女和何仙仙已经在商议着开学的事儿,徐循进屋时,孙玉女正道,“一个月一次,似乎间隔是有些久了。底下这些妹妹们,着实是有些不懂规矩的……”
见到徐循进来,两人都笑着起身打招呼,徐循忙回了礼,三人在炕上坐了,何仙仙便打趣孙玉女道,“你这里成天不是她来就是我来的,也热闹得很,我料着你必是应付得烦了,所以才要兴这个内学,给她们找点事做。”
孙玉女果然蹙眉叹气道,“可不是这个理了,都是不知道宫里规矩的,从前我们在太孙宫的时候,用嬷嬷们的话说,内宫已经是够没规矩的了。各宫妃嫔出入都不禀告宫主,随意就串联着出去玩耍谈天……现在竟是要比从前还没规矩。你们两个宫的嫔妾也老过来凑热闹,我这待要不见,人家觉得我傲,若是天天陪她们,哪还有功夫做别的事儿。惦记了多久要找你们玩呢,都被她们给耽搁了。”
这幸福的烦恼啊,徐循和何仙仙对视了一眼,都笑了,孙玉女白了她们两人一眼,又道,“说实在的,她们这样亲近我,我心里也有愧的,始终我只能管到长宁宫的事,别宫的事还是你们做主,就是长宁宫里的事我也不能过分了。上头还有皇后娘娘呢,什么宫事,还不是娘娘做主吗?就是把我哄得一颗心都过去了,我能给她们什么呀。难道还能把大哥送到她们那儿去?”
这倒是真的,徐循闻言也笑道,“可不就是这话了。”
何仙仙亦道,“毕竟年纪小,且又和我们不同,孙姐姐足足在太后娘娘跟前教养了十年,就是我和小循,连选秀带入宫前,也是足足地花了两年功夫来教。这批新人,连手段都使得粗陋,叫人看了没地恶心,真是耻于其为伍。”
她说话一直都是非常大胆的,孙玉女和徐循倒被说得面面相觑。孙玉女先扑哧一声笑起来,嗔怪何仙仙道,“你说那么白干嘛!”
连徐循都是白了何仙仙一点,“少说几句又不会死……这好在是暖阁子里,不然……”
何仙仙道,“你怪我不会说话,我还怪你不会说话呢。在她宫里,你还说这话,不是明摆着说她的服侍人碎嘴子吗?”
徐循撅起嘴,看了孙玉女一眼,道,“孙姐姐,你瞧,仙仙又挤兑我。”
说实话,这宫里的八卦一直都是流传得最快的,哪个宫不是和筛子似的,什么事都往外漏?宫妃们三个人在一块的时候不说八卦,等到两个人聊天的时候,少不得都拿别人宫里的事情来说嘴的。这也是孤寂后宫生活的小乐趣,亦算是比较公开的秘密。就是现在分了宫,也没见流言就少到哪里去了。何仙仙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和徐循逗闷子呢。
孙玉女便故意板着脸道,“你们两个都是的,一个、两个,都这么爱说大实话,这叫我听了怎么好呢?不附和吧,虚伪——”
她还没说完呢,何仙仙和徐循哦了一声,都指着她道,“看,这不也说实话了?”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倒是都不约而同捂嘴笑了起来。前仰后合正是开心呢,外头有人来报,“回娘娘,赵昭容过来请安了。”
孙玉女便向徐循投来一个无奈的眼神,吩咐下人道,“我们这里商量事呢,领昭容去后头找宝林她们玩吧。”
正说着,却是接二连三又来了几人,原来是焦昭仪也过来给贵妃请安,连长宁宫的几个住户都来点卯了。
孙玉女这下倒不好晾着这么一大拨人,遂全都让进来大家说话。赵昭容、焦昭仪见本宫宫主在座,也有几分尴尬,徐循和何仙仙也不大搭理她们,只是坐在炕头闲磕着瓜子,瞅着孙玉女安排待客。
孙玉女也索性和众人笑道,“今儿你们过来得巧,正好也有事要告诉你们——是好事儿,咱们这宫里……”
话没说完呢,院子里又传来了人声,两个宫女抬头挺胸地进了内室,一个道,“原来庄妃娘娘在这儿,可让我们好找。”
另一个又道,“皇后娘娘请您过坤宁宫说话儿。”
上级有请徐循不能不去,她立刻站起来,冲孙玉女笑道,“你慢慢说吧,我先走一步了。”
孙玉女也未觉得如何,只拿眼睛看着一屋子嫔妾——一屋子人都安坐着没动,只有原本宫女出身的长宁宫小吴美人起来行礼道,“娘娘慢走。”
众人方才醒悟,除了孙玉女和何仙仙以外,均都忙起身给徐循行礼,徐循颔首还礼,遂出去上肩舆去了坤宁宫。
到了坤宁宫里,皇后亦无异状,她今日精神头看着好多了,穿着齐整坐在窗前喝茶,见徐循来了,遂笑着招呼她坐下,“从哪儿来呢?”
徐循道,“孙姐姐请我们过去说话,才从她那儿过来的,大家也都在的。”
皇后倒笑了,“倒巧了,早知道你们都在,就都请来了。我还当她们都忙着呢,才先让你来商量商量的。”
居然也说的是开女学的事。“今早去清宁宫给母后请安时,老人家提起来的。我一听正是这个理儿,可不得快些操办呢?——正想着你宫里四个嬷嬷都是好的,还想和你商量着从你宫里多出两个的事呢。”
徐循的头皮一下就炸开了,头发都恨不得一根根地往下掉。和上回一样,她连脊背骨都是凉浸浸的,冷汗唰地一声就下来了。她咽了一口吐沫,望着笑盈盈的皇后,忽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计划赶不上变化啊,如今这宫里,别说是广结善缘了,就是想保持中立,都很成问题……
毕竟,这戏台子都搭起来好久了,就是心里再想着要息事宁人。局面摆在这里,后妃之间,迟早是要把这片遮羞布给撕下来的……
现在的问题,只是她徐循站在哪边而已——不是这边,就是那边,根本都没有丝毫余地的,想要两边不得罪,就注定只能是两边都得罪。
皇后好像压根就没发现徐循的眼神变化一样,还微微笑着等着徐循的回话呢,徐循望着她清瘦带笑的脸颊,猛一咬牙就下了决定。
“巧了。”她也尽量自然地道。“孙姐姐刚正也说着这事呢,这还是她的主意,如今娘娘既然要马上操办,不如把她和仙仙都请来商量吧。毕竟,她们两宫里也是要出人来办这事儿的。”
皇后看着有些吃惊,“是么?”
她也笑了,“那正好,快去都请来吧,一道商量了定个教材,明日起就能把课给上起来。”
当下自然是一番吩咐,又冲徐循感慨道,“我前阵子虽病着,可心里也想着这事儿呢,这新人学规矩的时间少,这一阵子,宫里感觉是没什么森严气象……也该正正风气、明明规矩了。”
徐循只好跟着赔笑,“可不是呢?文皇帝、昭皇帝年间,那深有法度的样儿,现在还在眼前呢,咱们也得跟着学才好。”
她口里和皇后应酬,目送着送消息的宫人一路出了殿门,心不在焉地在想:何仙仙应该会来的,她和长宁宫也就是个面子情,两人私下没什么来往。
重点是,孙贵妃会不会来呢……
☆、敲打
孙贵妃到底还是来了。
而且还是带着笑来的,一进屋就很自然地说,“我这还在张罗着这事呢,没想到娘娘倒是都有腹案了。那感情好,倒免了我一件差事——娘娘,那班妹妹们倒有一多半都在我宫里呢,要不要把她们叫过来正好一道把事情给说了?”
一屋子都听得见她的笑声,皇后倒是淡淡的,也没什么喜怒,“今早给娘请安,娘也是问起了这事。我也久已有这个心思了……咱们俩倒是想到一块去了。”
孙贵妃脸都像是有些笑僵了——从前她和皇后在一块的时候,两个人都还自然。现在,皇后还好,但孙贵妃的表情,就真的只能用‘故作欢容’来形容了。
正妻就是正妻,皇后就是皇后。太后就是再宠爱孙贵妃,也不会越过了皇后去。这不是?孙贵妃好容易把这事儿在清宁宫那里说通了,皇后上太后那坐了一坐,釜底抽薪,现在倒闹得孙贵妃尴尬得没法自处了。
教养后宫妃嫔,那是皇后的职责,正妻的事。孙贵妃虽说处处都得了体面,地位也很特殊,但国朝典籍可从没有说过贵妃就是副后。皇后本来病着,被她逼得只能带病出来管事,说到底不就是因为孙贵妃行事孟浪僭越吗?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皇后一句话没有多说,就只是把徐循请到坤宁宫坐了坐,便轻而易举地把局面给扳了过来。孙贵妃现在就是有十分的委屈也不敢说了,皇后做得可没什么能指摘的地方,她做的是自己的分内事。这口哑巴亏,只能和着血吞到肚子里去,而且还要吞得高高兴兴的,不能流露出一点不快。
徐循和何仙仙坐在孙玉女对面,都是低眉敛目不发一语,徐循心里也是五味杂陈:皇后能重新起来、重新出山,感情上她是高兴的。可这正妻对妾侍的威压,多少也让她有点物伤其类:孙玉女现在也是一心奔着儿子使劲儿,以她的为人,断断不会觊觎后宫的大权,不然,昔年在太孙宫、东宫,她也不会轻易地就和徐循分享这份权力。张罗着教新人规矩,无非是她自己谨慎,不愿授人以柄,留下个骄狂的名声。这完全可以说是一腔善意——起码,她是没有找麻烦的意思。
可皇后这一出面,事情就变味了,不论她本心如何,孙玉女都该适时地对皇后赔罪才好——换做是徐循,她早就跪下去了。身为妃嫔,染指皇后权责,这是很不守妇道的表现。起码也得跪下请罪,分说原委,求皇后饶恕才好……
这口气,孙玉女她咽得下去吗?
她是咽不下去的,所以进屋以后就一直赔笑打圆场,服了软,姿态却没做到位……
徐循在心里叹了口气,偷眼看了看皇后的脸色。——这些年来,她好像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冷然的皇后,面上连惯常噙着的一点笑花儿都没影了,凤目熠熠生辉,虽然说话的口气还很和气,但她能感觉得出来,皇后因为孙贵妃及时赶来而缓和下来的不快,现在又渐渐地浓重了起来。
如果现在能脱身出去的话,别说两个嬷嬷了,四个嬷嬷她都肯出啊。徐循的心梆梆乱跳,简直都能擂鼓了。她盯着眼前的金砖地,听皇后和蔼地道,“这也不是什么大事,稍后各宫回去传个话也就是了。现在倒是先把这临时教谕的人选拟定一番才好,庄妃宫里的嬷嬷们,都是老资格了,她愿出两人。我身边这一阵子也少人使用,最多也只能出两人了。不知贵妃宫里能出几人啊?”
孙贵妃诧异地溜了徐循一眼,那眼神飞快地一沾就过去了,徐循只觉得颈后寒毛一阵发炸,却是不想去看她的表情。
“我听娘娘吩咐。”孙贵妃表态也是表得飞快,“娘娘也知道,如今咱们宫里的老姑姑虽多,但最出色的肯定还是从潜邸就跟随着的那几位,我身边也就是四五个嬷嬷,一个、两个都能挤得出来。”
那就定下长宁宫也出了两个,等到何仙仙的咸阳宫,却出问题了。何仙仙几乎把身边的老嬷嬷都换出去了,现在换上来的是一批新上位的老宫女,这个人素质还不能为人熟悉。皇后也算了她两个,笑道,“你留神看着,谁对宫规宫范了解得最深的,那就是谁吧。”
何仙仙乖巧得和一只小猫咪一样,咪地一声应了是,便再没声音了。皇后又笑道,“倒是先把教谕们请来了,大家商量一下这课程该怎么安排,都教些什么才好。”
她是大妇,现在愿意出面做主,谁肯和她过不去?连孙贵妃都没二话,当下各宫就都拟出了心中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