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风波 (2)
打得高出墙头那么嚣张,但也是翻出了许多花样,这会儿是巧巧打给庄妃看,马十才进小花园,就见到她瘦小的身躯,灵巧地在秋千上翻了个跟斗,配合着秋千晃来晃去的幅度,居然还稳稳地落脚在了木板上,没有一头栽下来。
庄妃娘娘呢,靠在树边上笑着只是拍手,面色红润笑容满面,看起来哪里有半点冷宫禁闭的幽怨样子?马十暗暗擦了擦冷汗:还好没让清宁宫的人进来,不然,还不知回头怎么和太后娘娘回报呢。
这边使劲把庄妃娘娘往外捞,那边却是‘此间乐,不思蜀’,太后娘娘要是知道了,那得多生气,马十都不敢想。他快步上前,向庄妃娘娘把来龙去脉叙说了一遍,“皇爷让您现在就过去清宁宫……”
徐循当然是一下就没了玩笑的心情,恨不能插上双翅,立刻就飞到清宁宫去。
这三个月里,要说不想女儿那是骗人的,很多次徐循都想要请皇帝把点点接到南内来。但这么一来,势必要和清宁宫那里大打交道,也就失去了继续住在南内的意义。好在以前孩子也就是一天抱来和她玩一阵子,平时衣食起居自然是有人照料,而且这个待遇也不会因为她的获罪而改变,其实少了母亲,很可能点点都是意识不到什么的。
当然,在大人来说,理性上的认知是一回事,感性上的思念又是另一回事了。一听说点点病了,徐循心里这个煎熬啊,和皇帝一样,在担忧之外,浓重的还是愧疚:早知道,就是再麻烦也要把女儿折腾来和她一起了。能亲眼看着,心里总是好过点的……
她身上穿的还是棉布衣裳,要去清宁宫总是要换一身的,徐循随便扯了一身袄裙套了,根本也顾不上什么搭配、首饰,匆匆和马十一道出门上了轿,根本连说话的心情都欠奉。
三个月没来,清宁宫倒要比从前更新了——皇帝体现孝心,很大的部分就是每年给母亲翻修一下屋子,做点粉刷油漆工作,所以清宁宫的屋子,一般都是簇新的。但徐循没心思去鉴赏装饰的变化,她都没找太后请安,而是直接让人把她带去了点点的屋子。
孩子刚睡着,倒是没看出什么不对来,就是脸色略有点红,倒是钱嬷嬷见到徐循,激动得不轻,双目含泪,唤了声‘娘娘’,虽然掌住了没哭出来,但也已经是语不成调,她的心情,可见一斑了。
徐循却没有钱嬷嬷这种绝处逢生的心情,她的眼神更多地还是牵连在女儿身上,才是三个月不见,点点就是大了一圈,现在有点小孩儿的样子,不再是婴儿那样的感觉了。她伸出手轻轻地碰了碰女儿的额头,触手微温——本来,孩子的体温也是比较高的,这才是渐渐地放下心来,问钱嬷嬷道,“怎么忽然间就病了呢?现在已经没事了吧?”
钱嬷嬷掀了掀唇,最终还是说道,“是老奴照顾不周……点点现在已经退烧了,就不知道晚上会不会再发作起来。”
徐循倒也没这个意思,闻言忙道,“好了,嬷嬷,别说这话。小孩子哪有没个头疼脑热的,现在退烧了那就行了。”
见南医婆也在一边,便向南医婆道谢,“多得医婆在旁看顾——是了,你不应该在小吴美人那里吗?”
“分内之事,奴婢不敢当。”南医婆笑了一下,“原是在永安宫的,不过老娘娘让我回来看顾点点,也就回来了。小吴贵人那里情况很稳定,并用不到我。”
徐循这一阵子对宫里的消息完全没有跟进,最多就知道小吴美人摸出有喜了,而按照宫中惯例,孕妇都是南医婆在旁伺候的——甭管有用没用,起码她还算是懂点医术,也能图个心安。现在听得南医婆好像话中有所指,倒是不知该如何接了。
南医婆见状,倒也明白其中原委,搭讪着就起身出去,“正好,老娘娘午睡怕要醒了,您一会也可以直接过去请安。”
她前脚才一出屋门,钱嬷嬷便开始介绍这三个月内的宫中八卦。“就是前小半个月吧,小吴贵人闹滑胎呢,听说是有人暗害,但到底如何,外头人就都不知道原委了。不过那以后,南医婆就从小吴贵人身边回来了,好像她也从永安宫迁走居住,现在住到哪里去都不知道。”
徐循听着这语焉不详的介绍,不禁就是一阵头痛。然而,这是钱嬷嬷的好意和忠心,她又不能不仔细听着。毕竟你人要在这宫里活着,人家可不会管你一句话说错,是不是因为才从南内被放出来,不了解现在的局势。
“长安宫现在还没有建好。”钱嬷嬷说,“所以现在皇后……仙师便是住在清宁宫里,这几日身子不好,南医婆回来,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徐循有些动容,“一会拜见过太后以后,应该去见一见胡姐姐。”
长宁宫那里的变化,钱嬷嬷已经着重讲过了,其实也无非就是和气地对待罗嫔,低调地养育太子什么的,这一阵子,孙贵妃并没有做出什么很打眼、很招摇的事。把静慈仙师的事放在最后,其实也是透露了钱嬷嬷的态度:现在的静慈仙师,对宫廷的影响力几乎已经是略等于无,就是个被高薪养起来的老干部。徐循见不见她,对自己的影响都不会太大。
当然,去见那是情分,钱嬷嬷也不会反对。“娘娘念旧。”
她看了看屋角的时漏,便催着徐循去见太后,“昨晚闹着没睡好,恐怕点点这一时半会也不会醒,倒是老人家应该是已经醒了。”
老人家果然是已经醒了一会儿了,徐循过去拜见她的时候,她正和静慈仙师坐在窗边说话,徐循进来刚好就都拜了,因许久没见,行的还是大礼。“见过老娘娘、娘娘。”
静慈仙师已经换了一身道袍,头发在头顶挽了个小小的道姑髻,看来倒真有几分仙风道骨,她眉宇间虽然依旧透了几分病弱,但周身气质已不再颓唐苦闷,整个人的精神倒是好了些,听徐循还叫的是旧称呼,便笑道,“已经不是娘娘,现在要叫道姑啦。”
徐循见她放得下,心里倒也有几分为她高兴,微微一笑还没说话,太后已问道,“是从点点那边过来的吧?听说孩子的烧退了?”
只这一句话,太后对孩子的关心就尽是显露无遗,徐循自然要感恩几句,“已是退了,我不懂事,这些日子,倒难为老娘娘费心。”
“说这什么话呢。”太后不以为然,“我难道不是点点的祖母了?孩子烧退了就好——这样也好,没这个契机,你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来。”
她和气地望了徐循一眼,语气却是有些不满,“下回行事,再不要如此冲动了,到底是什么事,惹得大郎发了这么大的火?我都问好几次了,他只是不肯说。就连要和你说情,都不知该从何说起。若非这次点点病了,谁知道你要在南内住到什么时候去。”
徐循将信将疑——这要是太后没有发话,皇帝是怎么忽然间改了态度的?钱嬷嬷平时就住在清宁宫后院里专心带小孩,能知道什么j□j?说的根本都是一些大路消息,她进去这三个月,永安宫算是断了情报源了,对于台面下的变化她根本是稀里糊涂,太后如此说,见仙师也有赞同之色,只好当真话处理,含糊道,“唉,也是我太过冲动……”
太后也没细问,只道,“事情过去就算了,我看大郎这阵子,对你应该是已经消气,只是少个下台的契机而已。现在你既然出来了,再好好地服个软,赔个罪说点软话,难道大郎还能再让你回南内去?一会他应该也来看点点的,你们两个在点点跟前好好地说说吧,当着女儿的面,他也不会太心硬。”
她要是细加盘问也罢了,如今摆出一副轻轻放过的样子,徐循心里反而更加疑惑,顿了顿方才道,“这……多亏老娘娘为我筹划,我行事莽撞,辜负了娘娘对我的期望,惹下了这样大的祸事,您还这样有情分,小循真不知该如何回报娘娘,总是肝脑涂地,都报不得这份再造之恩……”
她这话说得,简直是客气得有些过分了,可太后却是居之不疑,她安详地一笑,“你还年轻,难免有冲动的时候,也不要太自责了。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眼下的事看来天般大,其实真出来了,几个月以后,谁还记得你去过南内?先回永安宫好生将养一段日子再说吧。”
立继后的事,大家虽然没拿出来讨论,但彼此是已经知道的。可就因为太后没有直接和徐循说,搞得徐循一肚皮问题都不知道该怎么问,太后是真要推出她为继后?静慈仙师在这件事上又是什么立场,掺和到了哪一步?这一切问题都不是自己瞎想能有答案的,而虽然答案就坐在跟前,但她却实在不能问——目前的情况,也由不得她坦荡荡地和太后表明强调,自己并未渴求这空出来的后位。
刚才稍露口风,太后的态度却是如此笃定,好像已经准备了后续的计划,徐循心里由不得就是一阵不舒服。——但说实话,人家是太后,皇帝的妈,做的都是堂堂正正的事,也从来没有害过她徐循,反而一直在对她好,把她从南内往外拉,也是为了她好。现在宫廷里除了皇帝和徐循以外,没有谁明确地知道,徐循不出南内是自己不想出。怕都以为皇帝是没完全消气……太后这时候给搭了一把手,徐循难道还能和她公然唱反调,表明自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对后位没有任何兴趣?
局面已经很乱了,她再左冲右突一番,谁知道能惹出什么结果?徐循现在都不愿往细里去想,她就想快点和太后说完话,自己可以回去继续看女儿。点点应该是差不多能醒了,就是不醒,看着睡脸也是好的……
“这……”她作势迟疑了一番,方道,“妾身自当向大哥好生赔罪,若能回永安宫,也是要闭门思过一段日子的,一时半会,也没颜面在宫中走动。”
说罢,她也实在是不想再继续进行这个很危险的话题了,而是转问静慈仙师,“仙姑这一向,身子还好?”
仙师笑了一下,“清宁宫心静,病情倒是比前一段好得多了。外头的风风雨雨,都有老人家为我遮挡,我也是外事不闻,一心只学我的道罢。”
“学什么道,”太后说,“得了闲,爱看戏就传班子,爱看书就看书,爱骑马就出门去西苑逛去,还有谁敢拦你不成?我看你就是看不透。”
“学道也有好处,”仙师的笑是真有点出尘了,“我不但修道,也学佛,道书、佛经,我看了都是极有道理,极为清静的……”
胡氏的才具,也许皇后是做得有点左支右绌,但做个出色的道姑应该还是没问题的。才学了多久的道,看来都有点飘然出尘的意思了,不过徐循倒也有几分能体会她的心境,在宫里沉浮久了,能跳出来总是让人舒心。——仙师只要懂得自己放过自己,日子还是不难过的。
她也是真心为仙师高兴,只是碍于太后在前,话不好说得太深,只好对她深深一笑,指望着仙师能明白自己的意思。——至于她本人,是再忍不住了,估着点点随时可能会醒,就是有些失礼,都要起身先行告辞,“刚来的时候点点还睡呢,这会怕是醒了,我心里惦记得很……”
都急成这样了,太后难道还能不让她去?也都是做娘的人,可以理解徐循的心情,她失笑道,“去吧去吧,若是醒了,精神又好,便抱来前头看看我。”
一般富贵人家的祖母,都没有去孙女房里的道理,太后是不会去后院看点点的。这一点徐循很明白,不然她也不会这么着急回去,不然,若是点点醒了被抱过来,她更是失去暂时离开太后的理由。眼下得了这一句,更是恨不得提起脚来就走,含糊应了一声,便快速出门去了。
太后和静慈仙师目送着她的背影远去,静慈仙师也有些感慨,“再是雅重,女儿出事,她也慌了,认识小循这些年,她还没有走得这么快过。”
太后呵地笑了一声,“这一回,她也是被吓怕了。大郎心硬啊……硬是把这孩子的心气儿都给吓没了。”
刚才那番对话的潜台词,静慈仙师虽然不知细节,但也还能抓住中心意思。说实话,她也有些讶然:在南内住了三个月,怎么说都是庄妃履历上的一大污点,立时提拔为后,简直是不像话。就算皇帝本人力推,都难保有人不会议论。更别说皇帝虽然心意似乎有所摇摆,不那么急切于立孙氏了,却也明显没有立徐的意思。至于徐循本人,她从来都没想过自己能当继后,又为了这事被投入南内,现在好容易有出来的希望,当然不会再往自己身上揽事,她的表态,在仙师意料之中。
可太后是哪来的信心,还要继续往上捧徐循,仙师就有点不明白了。137zw.com
老人家口称自己不知道徐循和皇帝吵架的来龙去脉,可事实上知道不知道呢?仙师有几分怀疑,这整张拼图里,她所不知道的重要一片,也就是这番对话的真相了……
不过,这到底也不是仙师该关心的事了,出家人嘛,凡俗的热闹,看看就好,真要再往里头热心掺和,那才真叫没事找事——东杨在文渊阁得了大不是的消息,不知经了谁的口,已经是传到了内帷。仙师之后肯那么配合,也和皇帝的表态不无关系。
“现在还是先把人捞出来再说吧。”她也只能这么应和太后了。“只盼陛下看了点点要娘的样子,能够心软吧。”
事有不巧,点点昨晚闹得的确比较厉害,徐循回去的时候她还在酣睡。不过,徐循也顾不得女儿了,见屋内无人,只有钱嬷嬷坐在点点身边看顾,她便一拉钱嬷嬷的袖子,坐在她身边,附耳轻声问了一句话。
钱嬷嬷面色数变,又是犹疑又是惊悚,也有几分不可置信,最终,到底还是轻轻地吐出了几个字——声音就比蚊子叫大不了多少。
“前几次长牙发烧,确实和这一次不大一样。”
尽管刚才看到钱嬷嬷脸色变化,徐循心里已是有了几分预感,但听到钱嬷嬷亲口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徐循心头,依然是咯噔一声,一时间都是没能反应过来。
太后居然连一岁多一点的孙女,都能拿来做局……
哪怕她有再多理由,哪怕这手段再安全,哪怕点点现在已经退烧……徐循心头依然是涌上了一股强烈的怒火,还有深深的被背叛感——的确,把点点交给太后,是皇帝的决定,之前她想的是,点点会被送去何惠妃那里,又或者是送到皇后那里。但不论如何,知道点点来了清宁宫,她当时是很放心的。她相信太后这个祖母,会好好地照顾点点……
还住什么南内啊!
她真想抽自己一耳光——再不回永安宫,女儿都不知要被折腾成什么样了!
而在这一切激动之外,又仿佛还有一个漠然的徐循,鉴赏着这猎奇的一切,她好像在说:你瞧,这世上居然还有人做得出这种事!
在宫廷里,下限这个词,从来都只存在于《说字》里!
要不是钱嬷嬷忽然扯了扯徐循的衣袖,徐循都没意识到:屋里这咯吱咯吱的声音,竟然是从她嘴里发出来的。
她也从来都不知道,原来人真的是能把牙齿咬出这样的声音的。
“娘娘。”钱嬷嬷轻声地唤,她脸上写满了忧心,但声音却是很低沉的,仿佛生怕再大声一点,都会惹来不该有的注意。
她们毕竟还在太后的地盘里!
徐循一下就恢复了理智,她深吸了一口气,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强迫自己露出一抹微笑。
“烧退了就好,”她说,仿佛是在说服自己,“烧退了就好。”
外头隐约传来了人声,一个小宫女仓皇地进了屋子,“娘娘,皇爷到了!”
徐循慢了半拍才想起来,自己现在要扮演的是一个战战兢兢,刚从南内很勉强地被放出来,随时都有可能要再度回去的待罪妃嫔。她只好忙站起身来,跪到床边,垂着头,以很标准的姿态等着迎接皇帝的到来。
皇帝的脚步声很快就进了室内,一路还听得到他的说话声,“退烧了?那就好,小孩子只要能退烧应该就没事儿了……”
一路说,他一路已经靠近了床榻,然后很明显地,脚步声一顿——是发现徐循了。
“你怎么——”皇帝的智商在此时充分就得到了体现,他的话也顿了顿,明显是临时改了口,语气一转,便淡漠多了。“已经见过女儿了?”
“见过了。”徐循压抑着心头诸多复杂的情绪,低声说道。
“唔。”皇帝好像也对她的状态有所察觉,他的态度严肃了一点,“女儿没事了吧?”
“没事了。”徐循还是不肯抬头看皇帝。——不是她不敢,也不是她要演,她是怕忍不住。
在宫里这么多年,真正因为情绪崩溃而哭泣的次数是少之又少,徐循印象里最深刻的那一次,就是自己去给皇帝赔罪时的一哭。
在皇帝跟前嚎啕大哭,当然极不体面,但此时此刻,她真的很想再哭一次,把自己心里这强烈狂涌的愤怒和委屈,都哭给皇帝来听。——多可笑?她曾有多少次,觉得皇帝离她是那么的远,可现在,点点出事了,受了委屈了,她的第一反应,还是要找到皇帝来宣泄,来哭泣……
“嗯。”皇帝好像也在寻摸徐循的情绪,“抬起头来。”
徐循紧咬着牙关,慢慢地抬起头。
她能感觉得到皇帝眼神中询问的意味,在这一刻,也许是她的思维格外兴奋,也许真的存在心有灵犀一点通,徐循完全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也不放心点点,孩子这一病,使得本来就不大赞成她继续住在南内的皇帝改了态度,他想让她回永安宫了,正在征询她的意见。
她毫不考虑,便轻轻地眨了眨眼。
皇帝往后一坐,他的语气奥妙了起来。“出了南内,感觉如何?——说实话。”
“很……很想女儿。”徐循抑制着语气中的颤抖。
皇帝听来还是那样的高深莫测,让人基本弄不懂他的情绪。“想回去吗?”
点点在床上轻轻地j□j了一声,声音细弱。
徐循说不出话了,她勉强点了点头。
“那就认错吧。”皇帝的声音听起来几乎都有点厌倦。“认错了就能回去了。”
徐循再忍不住,哇地一声就哭起来,她膝行了几步,抱着皇帝的小腿,把脸就埋进了他的膝盖里。
“知错了。”她哭着说,“知错了,大哥,让我回去吧!”
别说众人了,连皇帝都吓了一跳,点点更是立刻就被吵醒了,哇地一声也哭起来,屋内一时,蔚为热闹。皇帝也被闹了个手忙脚乱,乱了一会,才令人把点点抱下去哄,他自己拉着徐循,就两人在屋里,他来哄徐循。
“怎么了,怎么了。”只有两个人的时候,皇帝的语气就柔和下来了。“我刚才不也是为你好——至于这么委屈吗?”
“不、不是的。”徐循胸口那口气真是吞不下去,她不知如何才能对皇帝诉说——没有做妾侍的,指责婆婆的道理。现在她也根本没法组织出有效的语言来指控太后,反反复复,只能说着一句话,“是我太傻了,我该早回永安宫的……呜……是我不好,我早该回去了,我该早回去……我、我要回去,大哥……我对不起点点……呜呜呜,我对不起点点……”
……就算是点点生了病,徐迅这反应也太离奇了吧。小孩子要生病,又不会管说在母亲身边还是在谁身边。在哪不是被这帮人照顾啊?就是在永安宫,也没有徐循亲自给换尿布的道理啊。
皇帝诧异地望了徐循几眼,他的眼神渐渐地深沉了起来,口张了张,却又合拢了。一抹怒色,悄悄地染上了他的眼眸。
“那就回去!”他的语气很果断。“现在马上回去!晚上就把点点给接回去!”
君无戏言,一个时辰以后,徐循真的就已经坐回了永安宫她惯坐的椅子上了,之前曾被送到南内的大小物事,一件不少,全都被运到了外间,一屋子人都是喜气洋洋忙里忙外,忙着给徐娘娘归置东西,忙着给小点点打扫住处……南内的生活,真就像是一场迷梦,说声破,啪地一声就再没留一点影儿。
徐循茫茫然左顾右盼,情绪还有点未能平复,想到点点,心头就是一抽,过了好半晌,她才发觉了不对。
“柳知恩呢?”她问,“柳知恩哪里去了?”
☆、162
庄妃娘娘东山再起,从南内回永安宫了!
不但回去了,而且回去得还很嚣张,皇帝身边的大太监马十公公亲自过来揭开的封条,害怕人手不够用,现调用了皇城里的杂役宦官们进来清扫。不到一个时辰,已经尘封了三个月的永安宫正殿便被收拾得焕然一新,徐娘娘本人是坐着轿子从清宁宫回来的。她回来不到半个时辰,皇四女也被送回了永安宫里,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太后给孙女的大量赏赐……南内?南内是什么,还有人记得住吗?
这消息就像是一把野火,迅速地烧遍了整座宫廷,不论是咸阳宫、长宁宫,还是六局一司办事的小衙门,甚至是现在正在开课的内书堂,都是正传说着徐娘娘的传奇事迹——不愧是创造传说的女子,徐娘娘从入宫那天起,走的就是一条极为高端洋气的路线。现在连人去南内都能再给她这么扬眉吐气地折腾出来,徐娘娘的能耐,让人不佩服都难!
咸阳宫的何惠妃一听这事就来了精神,一骨碌翻身坐了起来,她问小宦官,“你说的可是真事儿?”
“真真儿。”十一二岁的小孩已经是精灵得很了,跪在地上清脆道,“听尚寝局的姑姑们说起来,我立刻就给您报信儿了。皇爷传话,令她们这几日都不必送牌子过去,说他人会在永安宫……”
有些事情,领导不打招呼,底下人也是不敢擅自做主的。皇帝去永安宫小住的时候,虽然明知十有八.九是要翻徐娘娘的牌子,但皇帝不发话尚寝局也必须继续去白做工。直到后来才是形成默契,皇帝去永安宫时她们就免去了一桩差事。现在再打招呼,可能是皇帝想起来偶然一吩咐,但却也足以看出徐娘娘现在和皇帝的关系到底如何了。
牛,真是牛。何惠妃都惊得半天没说话,才笑道,“确实是有本事……罢了,本来还想去看她呢,这会儿大哥随时过去的,我就不去了。——送点东西去,表表心意也就是了。”
惠妃身边的老人,多数都被她打发走了,现在服侍的全是后来才进来的新人,也并不贴心,惠妃说什么,哪敢有人反驳?虽费解,还是按着她的吩咐,打点了一盒礼送去。
徐循这里接了礼,打开一看是一盒上好的归身,花儿还有些纳闷呢,拿着礼单走进来要给徐循看,皇帝却坐得近,一伸手接过来,看了倒是一笑,“仙仙又和你开玩笑了,这丫头真是鬼灵精,当了娘也改不了这好弄的脾性。”
送了一盒当归,当然是‘贺归’的意思,是当归的中部,好像又可以理解成‘终于回来了’。何仙仙出手真是俏皮得很,她的担心和放松,也从这一盒子礼物里表现了出来。徐循心底虽然不快,但亦感受到淡淡的温暖,她含笑说,“只怕是莠子长大,她做外婆了,这性子也还是改不掉的。”
点点这时刚醒来不久,两人都没心思多说何仙仙,徐循忙着逗她说了几句话,不想,虽然钱嬷嬷极力保证,说点点每天还是会要娘,但现在见了亲娘,点点反而有些怕生,反而嚷着着是要找祖母,姆姆、姆姆地叫了几声,徐循火气又被叫上来了,只是强忍着不表露出来,免得吓坏了孩子。只把点点抱在怀里,逗了一会,点点也就不要祖母了,看到爹来,就从徐循身上歪过去,扑到皇帝怀里,长长地叫道,“爹——”
“哎!”皇帝高兴得很,把点点抱高了笑道,“想不想爹啊?”
女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的,点点虽然还只会说单字和短句,但已经很懂交流了。“想——”
顿了顿,没头没尾又来一句,“四喜丸子!”
众人不禁大笑,皇帝忙令人,“今晚就做四喜丸子给她吃!”
看点点精神头还好,话也说得很灵醒,可能是真的没什么后患,徐循心里的火气才渐渐地下去了,因点点要吃奶,被抱下去了,她便起身服侍皇帝洗手吃晚饭。一边舀水,一边就问道,“大哥,我宫里柳知恩呢,去哪儿了?不是说前一阵还管着宫里吗?怎么,因为小吴美人闹那什么肚子疼,您就把柳知恩调开去服侍她了?”
永安宫里的人,对柳知恩的去向当然是一无所知,只知道小吴美人前脚闹了不舒服,后脚就被搬迁出永安宫了,柳知恩也随之销声匿迹——刚开始听说原委,她还吓了一跳,不过仔细想想,柳知恩又没有加害小吴美人的必要,也不可能被她坑,倒又还是暂且放了点心,索性直接来问皇帝。
皇帝没有正面回答徐循的问题,而是笑道,“才出来就惦记着柳知恩,怎么,没他就不行啊?”
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演技算好还是不好——毕竟是没有练过,但徐循很庆幸自己不是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那种人,听了皇帝的话,她根本都没有特别的反应,而是很自然地说,“那当然了,他是永安宫大管家啊,你没看,少了他,下人们都没头脑了,就这么几间屋子,这都掌灯了还在那收拾。”
皇帝肩膀的线条似乎是松弛了一点,当然,也可能是徐循的错觉,他撇了撇嘴,“那可就是你的不是了,虽说底下人是好使,但你这个做宫主的也不能没了成算,家务心里还是要有数的嘛,别人帮你,能帮多久?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来去去,你自己心里有数那才是好的。”
云山雾罩、弯弯绕绕地说了一通,就是不说柳知恩去哪了,徐循手心发凉,不知不觉就出了一脊背的汗,她道,“我……我就是懒呗,您也知道我的。——说真的,他这是去哪了?该不会是对小吴美人下手……不可能犯下这么大的过错吧?”
皇帝不着急,慢慢悠悠的,“多大的事啊,先吃饭吧,吃完饭再说了。”
徐循心里越着急,就越知道现在也不能显露出着急来,她总觉得皇帝好像在观察她的表情。——如果不是这事实在太不可思议的话,她……她简直会觉得皇帝好像在介意她对柳知恩的感情。
先不说这介意有多无稽,皇帝的醋意可不是那么好消受的,柳知恩又是说一声杀,连理由都不必有,拖出去就能打死的宦官,现在且还音信全无,皇帝说吃饭,徐循根本都不敢多问一句,她立刻就把所有的担心全都压到了心底深处,见膳摆上来了,便转开话题,“也是有一阵子没吃着自己宫里的私房菜了……四喜丸子做出来了没有?”
皇帝看她拿个调羹在那自己撇四喜丸子汤里一点点浮油,不禁道,“这点油就不必撇了吧,就是要撇,拿下去让人撇不就是了吗?还不过来安生吃饭。”
徐循撅嘴道,“不要,我要自己撇……孩子刚病起来呢,吃得清淡些好。”
当娘的三个月没在孩子边上,孩子偏又还病了……徐循心里多难受,是可想而知的,皇帝想说什么,又咽了下去,摇摇头叹道,“那你也捞一个出来拿水洗洗呗,多省事啊,正好,孩子病了也不能吃太咸。”
点点喊四喜丸子,估计只是为了好玩,徐循夹了一筷子给她,她嚼吃了一会儿,便吐出来嚼过的渣滓,还拿手捏了要玩。忙被众人制止以后,便挥舞着手脚看着徐循笑,别说徐循,皇帝都被她的笑闹得没脾气,直道,“要玩就让她玩嘛,一会儿抱去洗手就是了。”
“那多脏啊。”徐循到底是盛了一点点饭给点点捏着,点点又把饭粒甩得到处都是,连皇帝脸上都挨了一粒,皇帝也不生气,反而笑道,“真是有劲,你瞧她的小胖胳膊,舞起来呼呼的。”
如是平时,点点这样淘气,徐循也要放下脸的,但今日一个是久别重逢,还有一个是孩子才病过,顽皮都当活泼了,她和孩子简直分不开,吃过饭又抱着陪玩了积木,打拨浪鼓,看画儿,孩子很久没见爹娘,也是兴奋得哇哇大叫,到二更才困得闹觉,徐循又和皇帝两个陪着送到厢房,看着睡着了才自己回来。
宦官们已经全退出去了,屋内除了几个上夜的宫女以外,并没有别人。徐循领着花儿一道要服侍皇帝洗漱,皇帝道,“天热了,出汗,我洗个澡吧。”
大家只好又传热水,徐循也一身是汗,她让人打发皇帝洗澡,自己预备着去后头净房也冲一把,不想皇帝道,“你不来吗?”
皇帝的恩宠那是好事,一般只要身体情况许可,没有人会傻到拒绝。徐循自己也挺喜欢做这事的,今日是她第一次对皇帝的求欢感到别扭,她知道自己不该去想——皇帝是个很精明的人,自己若是表现失常,可逃不过他的眼睛。
可她又实在是忍不住惦记着柳知恩的去向,担心着他的安危……虽然说柳知恩毕竟只是个宦官,已经不算是男人了,但毕竟也是个雄的。心里惦记着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做着亲密的事,怎么说怎么令人觉得不得劲。
“都闹腾一天了。”她婉转地说,“这会儿再一起洗,什么时候才能睡啊……再说我吓出一身冷汗,身上脏呢,分开洗吧,一会儿上了榻再说……”
皇帝盯了徐循一眼,好像又是起了点疑心,徐循摆出无所谓的姿态,特意显得莫名其妙的,让他来看。——就看他能看出什么来。反正,她和柳知恩清清白白的,可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分开洗漱过了,滚在一张床上的时候,皇帝忽然又不着急做那事了,他曲着手开始和徐循讲故事,“在你进南内的时候,宫里的变化可不算小。”
徐循就在帐子里把整个‘太后智计巧教子,美人害人终害己’的故事给听完了——除了太后找柳知恩问话的事,她先猜到了一点以外,别的什么贵妃闹自杀啊,小吴美人栽赃陷害之类的事,真是和故事一样的,徐循听得都觉得,这真是几年里的事几个月里一发闹出来了。她做太孙婕妤那几年,太孙宫里哪里出过这样的事?
当然,对柳知恩的情况她就更感到棘手了——怎么说毕竟是犯了错,而且较真了说,死罪也不是没先例的。偷听、传话的罪过,放在宦官头上尤其是不可原谅的,皇帝就是先把柳知恩杀了,她也没法和皇帝闹。怎么闹?道理根本就在皇帝这边。
“放心吧。”也许是看透了她一脸的言语,皇帝倒是没有再吊徐循的胃口,“就念在他舍身为主这一点上,我也不会杀他。不过,柳知恩已经不适合在你身边服侍了。”
徐循先松了一口气:没死就好!只要还有命在,总有下文。
“我知道,他做得不对……”她用手指在皇帝肩膀上画圈圈,“但怎么说,他平日里清廉自守,也没打着我的名号在外头招摇撞骗。这么做,也不是为了自己,真是一片忠心为主……唉,说到底,是我太不懂事,那天……”
“好了。”皇帝忙叫停。“你别绕来绕去,又怪在我身上了。”
——徐循会去南内,说到底还不是皇帝不够体贴、不够了解徐循?
徐循笑了一下,改了话口,“反正,不是因为我们,柳知恩也不至于去偷听,也不至于向老人家透气……”
她不禁是叹了口气,又想到了点点,“要不是我任性,不出这样的事,柳知恩就不会冒死犯错……也是我任性,还想继续在南内躲清静,倒是带累了女儿受罪,我对不起孩子。”
“你这话说得。”皇帝倒是冷笑了一声,“难道别人的错处,都要怪到你身上来不成?连自己这一岁多一点儿的孙女都拿来利用的,难道是你?”
徐循心里就算是再埋怨太后,也不能在这时候附和皇帝,她闷着头没有接腔。皇帝扫了她一眼,嘿嘿笑道,“你怕还不知道吧,胡氏去位以后,我满拟以朝中动向,必定会有人请立皇后,可朝廷里却是风平浪静,只有零星几封奏章……你猜这是为什么?”
徐循怎么知道?还是皇帝自己揭盅,“英国公那边,一直都没有动静!”
英国公是文庙贵妃的亲哥哥,现在敬太妃的亲爹,这两个太妃都住在清宁宫里,可以说是看太后脸色吃饭。太后和她们的关系,也一直都很良好。
徐循说不出话了——太后口口声声,只要皇帝自己‘看清楚’以后,还要立孙贵妃,她便不会阻止。这是她自己对皇帝说的话,可看她的做法,是压根没断过插手啊。影响英国公在前,让点点‘生病’在后,一个是打压孙氏,一个是把‘还在南内受苦’的自己撮弄出来。为的还不就是抬举自己和孙贵妃龙争虎斗吗……虽然在太后的理解里,皇帝对她徐循的看重,还不至于到尽释前嫌把她放出来的地步,但如此严重的顶撞过后,皇帝还能对她留有这么多的情分,太后肯定是要拉拔她出来,和孙贵妃争夺皇帝的心。
这些手段,平心而论不能说是很过分。尤其现在点点没什么后遗症,可见所谓的‘病’,应该也是可控的手段,如果徐循真的想从南内出来,真的想做皇后,说不定还要反过来感激太后拉拔她,当然也不会和皇帝透露一星半点。皇帝没准还真能被糊弄住也未必,毕竟,点点身边的服侍人可都是徐循的手下,就是问也问不出什么所以然,再说,小孩子生病也是常事,他没准根本就不会生疑。
但太后没想到的是,徐循根本就不想从南内出来,根本就不想当皇后……有了后事,前事的意图便是昭然若揭,没什么可分辨的。现在皇帝谈起她的口吻,已经是有点生气了——就是亲妈,也不能把人当狗耍着玩吧?明面说一套,私底下做一套,是有点没意思。
“还让我琢磨……琢磨个屁啊。”皇帝愤愤地说,“这人都禁不起琢磨,越琢磨就越没意思,她自己第一个就是最禁不得琢磨的!”
他顿了顿,忽然又叹了口气,也承认道,“孙氏就是第二个……这满宫里真的禁得住我琢磨的,又有几人?”
“这……”徐循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皇帝刚才说孙氏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时候,她其实已经暗地里有点嗤之以鼻,但却又不好说什么。背后臧否别人,毕竟是很不厚道的一回事——而且皇帝听起来是很吃孙氏这一套的,她就更不能多说了。
可没想到,皇帝现在居然还说了这话,语气还是这么冷淡。徐循就想问了,大哥,你这想一出是一出的,到底咋回事啊?能统一一下风格吗?
也许是看出了他的困惑,皇帝笑了一下,倒是主动解释道,“你毕竟是小家出身,不会明白的……唉,其实也就是你不会明白了,你啊,就是一朵奇葩。”
“我又奇葩什么了。”徐循困惑得不行,“你到底在说什么啊。”
“还不懂吗?”皇帝点了点徐循的鼻子,“你大哥就是一块肥肉啊,人人都想来咬一口。从小到大,我接触过的所有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除了祖父以外,就没有人不想要从我身上获取好处……”
他忽然冷冷地笑了一下,“以为我不清楚吗?其实,我都清楚。”
徐循想要举出一个反例,但想了半天,居然找不到一个,只好语塞以对。皇帝又道,“不过是得了我的喜欢,富贵权势就已经唾手可得,如果能操控我呢?能左右我的思想呢?这里头蕴含着多大的利益,小循你想得到吗?你不会以为娘和孙氏就是唯独两个想要操纵我的人吧?从情感,从利益……想要直接影响我的人多了去了,多她们两个,不多。少她们两个,不少……嘿,你不要以为我看透了以后会感到失望,一点都不会,这世上除了祖父以外,没有哪个家里人是不想从我身上得到什么的。”
话虽如此,但皇帝话里的失望,是如此的鲜明。一时竟令徐循也为他感到难过。——这是一种很稀有的情绪,在她对皇帝的多种情感里,简直罕见到凤毛麟角。
也许,在他发觉真相之前,对太后和孙贵妃,也都还是存在着美好的想象吧,在皇帝心里,这世上即使所有人都只把他当作获取富贵的工具,只怕这两个人也将是例外。在自己琢磨清楚时的那一阵难堪,徐循光是想想,都为皇帝尴尬难受。
她低声说,“其实,她们也不能说是……唉,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我知道。”皇帝爱怜地摸了摸徐循的脸颊,他说,“毕竟还是娘,还是从小一块长大的青梅竹马……在这些心机以外,她们毕竟是要比别人更在乎我。心里到底还是爱我,还是有我的。我也一样,还是在乎她们……唉,我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皇帝,我也理解她们……”
这自相矛盾的话语,就像是交织着的爱恨,经纬已经乱成了一片,根本都分不清楚。皇帝嘿地一笑,自嘲道,“所以我说,有些事想太深实在是没有意思,是不是?可恶娘又一定要逼我去想……好了,现在想清楚了,日子还怎么过?这宫里有一个人是不求着我,不想从我身上得到些什么的?”
他的语调居然还很调侃,好像这是个很离奇的笑话,可徐循听在心里,余下的只有难受,她轻轻地摇了摇头,道,“不要这样说……”
然而,一句该说的话,却是说不出口——她也求着皇帝,她不能昧着良心说她没有求过,她也想从皇帝的身上得到什么。即使现在没有,但曾经她是有的,曾经她是极为狂热地希望能从皇帝身上得到一个儿子,她从中能得到的好处,大了说有不必殉葬,小了说有未来的太后尊荣……这些思绪,宫里谁没有过?她徐循也是俗人,自然未能免俗。
皇帝替她说了。
“其实还是有一个人。”他说,又摸了摸徐循的脸蛋,大拇指珍爱地摩挲着她细嫩的皮肤,“你从来都没有和我求过什么,你有的,都是我自己主动要给你的……所以你越不求,我就越要给你更多……哈哈哈,我气死她们。”
他的情绪今晚显然是有些波动,很多话都说得是太极端了点,才刚高兴起来呢,又是一皱眉,“唉,可是给你的太多了,又是中了娘的下怀。嘿,这家务事,果然是理不清的一团乱麻。”
徐循也快被皇帝给绕晕了,她也不知道皇帝如何会得出上头的结论,又是在何时得出的。只好跳过不追究,而是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依我看,这些……这些丑态,无非是因为后位出现变动,难免引来种种角逐。不论立谁,又或者是不立,你总要是拿个态度出来。你自己一直不表态,她们就会一直生事一直努力,你不烦,我……我都烦了,这事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啊,就因为太后要说一句立我,到现在最倒霉的还是我和点点……这池鱼之殃,遭得也太无辜了吧?”
说到最后,难免也抱怨了两句,方才续道,“朝堂里,勾心斗角更为激烈,官员们想从你身上得到的更多,你都能镇得住场子。稍微用点心思,难道就不能平定宫里的乱象了?要我说,太后娘娘有句话说得很对,你从前是太不琢磨后宫了,不把妃嫔们当个人来看,理所当然地就指望她们安分守己、心悦诚服……现在你明白了、懂了,难道还不能让宫里平静下来吗?都三个月了,立谁不立,你倒是有个主意啊。真要立孙妃,难道英国公不上表,太后不愿意,你就不立了?”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太后毕竟有过许诺,立后的事要随皇帝心意。私底下搞搞小动作是一回事,明面站出来反对皇帝,那就是把自己说出来的话舔回去,还有什么脸面可言?徐循都不相信了,皇帝会想不出办法来立孙氏?光是她就能想出一百多种办法——封赏孙妃家人,封得厚点,次数多点呗,上表请立孙妃的人,加官进爵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让官员们看到了好处,这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到那时候,英国公上不上表,还能拦得住谁啊?
“你说得是。”皇帝也露出了嘲讽的笑容,“这后位只要有了一个结果,宫里也就自然而然,能安静下来了……可你说,现在立孙氏,是顺从了她的胁迫,不立孙氏,是顺从了娘的操纵……偏偏这两人我都不想让她们太得意,你说,我该怎么办好呢?”
徐循现在已经是完全弄不懂皇帝的心了,不想让太后得意这很好理解,换做是她自己的娘这么搞她,徐循肯定也得怒。但问题是,皇帝不都看破了孙贵妃的哭闹其实也是一种手段——不管多情真意切(徐循相信孙贵妃哭得肯定是情真意切,而且她当时也的确是不想活了,都到那份上了,失去皇帝她还怎么能活得好?),但这种真情的表露一样也是一种手段,不过比较高超而已。难道皇帝都没觉得受伤?还是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手段,还会因为孙贵妃起码在手段里注入了一点真情而感动?
真要那样的话,也太……ji、ji、贱了吧……
徐循有点怀疑皇上是不是这么贱,但想到静慈仙师,又有点无语,何仙仙如何她不知道,起码静慈仙师以前还是皇后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在自己的手段里,注入过什么感情……
她索性就完全不去琢磨皇帝了——她觉得皇帝肯定是对她隐瞒了一些事实,肯定是这些事造成了他对孙贵妃看法的改变。只是他不说,她也不好问,只能顺着他的预设条件往下说。“那你就立个新人?”
哦,立新人其实也是太后的胜利,徐循干脆乱扯了,“立个太后娘娘也不喜欢的人嘛,那不就大家都不得意了?”
皇帝哈哈大笑,“那也太胡来了吧!”
“罗嫔如何?”徐循越想越觉得好,“生了太子,也是名正言顺,是贵妃宫里人,太后肯定不喜欢,贵妃被摘了桃子,当然也不会高兴……”
“你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皇帝被逗笑了。“立罗嫔?娘不知要多高兴,罗氏就是没想过要压孙氏,只怕都能被她鼓动出这个想法来。那是夺人子啊,你当罗氏心里会没恨?”
“那你就给孙贵妃再加封,”徐循已经完全是在开玩笑了,“我记得以前学宫规的时候,嬷嬷说过,高皇帝年间,好像有个皇宁妃,还有过皇淑妃……你也来个皇贵妃呗,这一来表明了态度,罗嫔乍然上位,哪敢动根深蒂固的皇贵妃啊。”
“……我要的是宫里的安静,不是争斗。”皇帝无语了,“你说说,就按你的这番布置,宫里能少斗吗?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台戏可唱得大了……就是胡说也得有点道理在嘛。”
徐循也不再胡说八道了,她帮皇帝想想,也觉得头痛——如何能同时得罪这两个女人,还真是难题。
“那……你打算怎么办啊。”想不出结果,只好问皇帝了。“就这么继续混着?”
“不。”皇帝很神秘地笑了一下,有点窃喜地道,“我打算好了,现在正在安排——过个十多天,我就要出去巡视边防去,这一去,可不得几个月再回来。”
如果徐循口里含着有水,现在估计都是要喷出来了。
这就是皇帝的锦囊妙计?这也是实在是太……太……太不负责任了吧!宫里继续斗没关系,我看不到就当作是没事了……
想到皇帝走了以后宫里可能发生的争斗,徐循要出口的吐槽一下就被她憋了回去。
“大哥。”她谄媚道,“要不——你把我也给带上吧?”
徐循表情的变化,皇帝哪看不清楚?他被她逗得哈哈大笑,“真是没话说你了!”
不过,对徐循的提议他却是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决。“巡视边防不是开玩笑的,祖父去世已有几年,昔年被他的威名撵到草原深处的蒙古人,很多都是蠢蠢欲动。边防并不能算是很太平,这一行,不适合带女人的。”
“啊……”徐循不由得好一阵失落。“那好吧……”
“我知道你怕什么。”皇帝倒是帮徐循分析了起来。“你放心吧,我一走,她们争的对象都没了,宫里自然也就能安静下来……娘就是要用你争夺后位,我人都出门了,争个什么?”
徐循一想,也是,再说,她也的确放心不下点点。虽然现在,理论上来说太后已经不会再用点点达成什么目的了,但徐循已经不可能再放心把女儿托付给任何一个人,就得在她眼皮底下看着,她才能放心。
“那也好。”她心满意足地打了个呵欠,有点困起来了。“安静几个月,是几个月……大哥,睡吧?”
“嗯,睡了。”皇帝也打了个呵欠。“嗯?怎么真就不问柳知恩的去向了?”
问啊!怎么不问!想问得很啊!
徐循都快咆哮出声了:这不是你好像不希望我问吗?
忙了一天,她是真的困了,没有什么多余的精力去揣测皇帝的心思,可柳知恩三个字一出来,徐循的睡意都蒸发没了,这种极致的兴奋和疲倦交织的感觉实在很令人不舒服,她揉了揉眼睛,不敢流露丝毫在意,只是困困地说,“想啊……怎么说也跟了我几年,又是为我遭难的……可你不说,我有什么办法。”
皇帝好像是认可了她的理由,他笑了一下,揭开了谜底。“他去南京司礼监了……怎么说也跟了你几年,又是出于忠心为你遭难,我怎么会为难他?如此忠心的奴婢,当然要厚赏了。”
徐循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她压下了心中浮现的种种复杂情绪,只留下纯粹的喜悦迸发了出来——柳知恩不但活着,而且还没有被打发去受苦,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
“那就太好了!”她翻过身来趴在皇帝身边,“我早就说,柳知恩的能耐,留在永安宫管这点小事也是屈才……现在不都说着要迁都回去吗?嘻,到那时候,南京司礼监岂不是要重用?他终于也算是有个结果了!”
“我是不是对你好?”皇帝赏鉴着徐循的表情,有些得意地翘起唇角。
“是。”徐循很狗腿地谄媚。
“好在哪里?”某人不满意。“说出来。”
“好在……好在为我坏了规矩……”徐循只好看着皇帝的表情,闪闪缩缩地说,“还为我还了欠柳知恩的情……”
吵架时,她是拿自己学的规矩来压皇帝的,可现在却不能因柳知恩坏了规矩而大义灭亲,反而还为他的提升高兴,其实说起来是有点伪君子的嫌疑。不过皇帝并没有介意,他反而高兴地笑了。“我对你好不好?”
“对我特别好。”这句话,徐循是复读得真心实意——皇帝对她真的没话说了,她已经不知道自己还能去要求什么。“大哥你对我好得……我没法说了。”
“消气了没有?”皇帝哼了声,很拽地问。
“消气了消气了。”徐循不敢和他说本来就没气,只是顺着他的话一路往下讲,抬起头对他尽量笑出八颗牙。
“不要那样笑,脸都揪成一团了。”皇帝用力地捏了捏徐循的下巴。“现在喜欢我吗?”
徐循知道自己不可能有第二个答案,她只好把头埋到了皇帝的胸前。
“喜……喜欢吧。”她还打了个磕巴,这是徐循没料想到的。
还好,皇帝理解为害羞了。“大点声。”
徐循就拎着他的耳朵往里喊,“喜欢!”
皇帝这下是真的满意了,他翻过身抱着徐循,把她压在了身下,轻声说。“嗯,小循,我也很喜欢你!”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自然也就不必多说了。
作者有话要说:猜猜看皇帝瞒了小循什么事没说……
柳爷的下落出来了
柳爷真牛……
☆、163
一夜无话,第二日起来,皇帝抱着点点亲昵了半天,遂去左安门边上的便殿办事了,他下定决心要出门巡视边防,自然也有很多前置工作要做,不可能成天把时间耗费在后宫里。
徐循呢,早上起来以后,她带着点点才玩了一会儿,就迎来了访客们——吴婕妤和曹宝林两个人倒是很守规矩,徐循昨天回来之后不久就来请安了,不过徐循一直很忙,没有见,今儿个早上就又是依足规矩,来给徐循问好了。
这两个都是昭皇帝去世那年选进来的秀女,进宫至今也有三年了,按说正处在女儿家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华之中,但吴婕妤和曹宝林的气色,客观地说还比不上徐循,才是三年的时间,就有点颜色衰败的感觉了,好像从内到外,那种少女的青春活力缓缓地流逝了,却未有新的能量补足进来,和徐循说话的时候也是有几分呆滞,说过几句客气话,尽过了本分,见徐循淡淡的,这两人居然也都没有再找什么攀谈的话题,而是站起身很利索地就告辞了。
徐循以前还没觉得什么,在南内的时候,和巧巧处了一个多月,小姑娘虽然原来只是个扫地的贱婢,但叽叽喳喳,宫里的事情在她说来,连一朵落花都是极有趣的,“我昨儿过去的时候,瞧着它开败了一点,还想着下午多半是要掉了呢,没想到撒了点水上去,就又精神多了。本以为能多活几日,没想到等到第二天经过的时候,到底还是掉了,可惜了,开得那么大那么好,都有我的虎口这么大……”
有了巧巧做对比,吴婕妤和曹宝林身上的那种衰败萎靡之感就让她感到很不舒服,等她走了,徐循忍不住就感慨道,“柳知恩,你感觉……”
话说出口来,她方才想起来——柳知恩已经去南京司礼监了。听皇帝的意思,日后不论迁不迁都,都再也不能回她身边服侍。
国朝官制里的道道,徐循不能说是很了解,不过和司礼监沾边的就没有冷衙门,以柳知恩的能耐,在南京应该也能混得风生水起,起码,是要比在她身边做个一般的管宫宦官要好得多,说不定还能混个太监的位分。她完全应该为柳知恩感到高兴,就像是她对皇帝说的一样,柳知恩怎么说在她手底下干了三年,而且还干得很不错,为了她犯下了如此大逆不道的错误,她不能不念柳知恩的恩情。恩人能过得好,过得逍遥,她还有什么好不满足的?
然而,少了柳知恩,徐循却也觉得自己的心里空了一块……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想念,而是一种四顾惘然的迷茫,没有柳知恩在身边,徐循一瞬间感到了彻骨的孤独,好像在这条难行的路上,失去了一条拐杖。
她身边并不缺少忠心之辈,在徐循遭难永安宫倒台的那天,她素来信用的九个人都展现了自己的忠诚。徐循也很庆幸,自己虽然对手下动过疑心,但这疑心的种子没有发芽长成大树……她没有辜负这九个人对她的一片心意。
出去的李嬷嬷和红儿、草儿,徐循并不记恨,也并未因此看轻她们。宫里的日子并不算多快活,有退路的人想要离开,是人之常情。但留下来的赵嬷嬷、孙嬷嬷、钱嬷嬷、花儿、蓝儿,她们却更值得她依靠,值得她信赖。少了个柳知恩,她还有五个人可以用,还有五个人可以把什么话都摊开来商量——当永安宫已经风雨飘摇,也许下一刻就会颓然倾倒的时候,她们都没有离开这座大厦,未来想必也不会有什么事情,让她们出卖自己。
但,柳知恩和这五人都不一样,少了他,就像是少掉了一条腿,少掉了一张嘴,徐循忽然都有点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了。
她已经习惯了在开腔的时候,有一个稳定而淡然的声音,接过她的话口,从容不迫地对她提供着自己独到的想法……她也习惯了什么事都有个绝对可靠的人为她办妥,方方面面都能照应得到,她想到的,柳知恩都会想到,她想不到的,柳知恩也会为她弥缝到。这种安全感,除了柳知恩以外,再没有谁给过徐循——说来可笑,直到柳知恩去了南京以后,徐循才明白,原来有他在的时候,她一直都是很安心的。
就算他也一样可能被永远关在永安宫里,就算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宦官,连太监的名分都没混上。可当她自忖必死的时候,依然相信柳知恩能把点点看顾得好好的,只因为他是柳知恩,只因为他答应过她。
而这种超常的信赖,对于一个宫妃来说是很危险的。徐循自己就受过相关的教育,对底下人,可以用,不能靠。
妃嫔在皇帝跟前不过是妾侍,但在自己的宫室里就是主子。主人要有主人的样子,底下的奴仆为你办事,受你的庇佑,这种从上到下的关系,绝不能乱,一乱就是乱了纲常,就好比唐末那些‘门生天子、定策国老’,好比王莽篡汉,纲常乱了,整个世道都会跟着乱。徐循就是要依赖,也应该依赖皇帝,对她的嬷嬷们和宦官们,她只能信用,不能依靠。
她一直都把钱嬷嬷的教导记在心里,这条道理,也努力去实行。徐循虽然一直都很看重四个嬷嬷,刚入宫的时候甚至说得上是言听计从,但当她随着太孙北上,身边只有一个孙嬷嬷服侍的时候,徐循也没有因为她最看重的钱嬷嬷不能跟在身边,而失落慌张。
她对柳知恩是有点不一样,徐循终于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在南内的时候她不愿去想,可现在她不能再逃避下去了。——只有承认这种不一样,才能去调整、去适应柳知恩留下来的空白。
皇帝不需要知道她对柳知恩的不一样,徐循怎么要对自己诚实,要怎么不被改变地活下去,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可她的想法一旦泄露出去,柳知恩就绝没有活路了……没有人需要知道柳知恩在她心里,居然已经不知不觉地占据了一块空间。
她也不能再见柳知恩,不能再提起柳知恩了——也许绝口不提,会有几分刻意,偶然间说上一两句话,才更符合她的性格……徐循很清醒地计划着她的行动:她要表现得柳知恩就像是一个很普通的老下属,她为他的付出感动,也希望他有个不错的前程。也许,相机在皇帝跟前为他的仕途说上几句好话,才更能让柳知恩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
除此以外,再没有了,在最初的一段日子以后,她不能再提、再见,甚至是再想柳知恩,这种超出伦常的关系,不论是否涉及到男女情爱,都不应再被第三人知道,甚至连柳知恩本人,都不该有所察觉。……尽管,这种感情,和男女之情并没有多少关系,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明白这其中的分野?他们看到的,都只会是妃嫔、宦官,非同寻常的情谊……鱼吕之乱里,处死的不少宫妃,不也就是因为和宦官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情谊吗?
“娘娘、娘娘……”小声的呼唤,将徐循从沉思中惊醒了过来。
她微微地一惊,很快又掩饰地一笑。“怎么了?”
赵嬷嬷小心地观察着她的神色,“娘娘刚才出了好一阵子神……可是想到了南内的日子?”
是啊,在所有人心中,她在南内,应该是过着一种战战兢兢、惶恐不已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对身心的极致折磨。让一个娇生惯养的妃嫔去干粗活,不但是对身体的摧残,更是对尊严的侮辱。徐循太能理解别人对她的解读了——曾经,她怀抱的也是如此一种最典型的宫人心态。
她不禁摸了摸脸颊,哑然失笑:原来刚才她脸上的表情有这么肃穆?肃穆到赵嬷嬷甚至以为她是想到了南内的日子?
“我是想到了曹宝林和吴婕妤。”她把话题接续了下去,“很久没见,忽然再看到她们俩,就觉出差别了。才过了三个月,怎么感觉就像是过去了三年一样……才几岁啊,都让我觉得她们有点老了。”
赵嬷嬷笑了,“这两位在您跟前,可是尴尬了——前段时间,没少去长宁宫那里请安。现在您又回了永安宫……可不是小心翼翼的,在您跟前要能活泛起来,那才怪了。”
是这个理儿,但徐循却觉得,这两位宫人有如此的变化,也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么一个原因。
曹宝林和吴婕妤自从入宫以来,因为个人资质所限,就从来都没有怎么受宠过。除了皇帝发疯地想要子嗣的那段时间以外,一个月往往都轮不到一个晚上侍寝。
而像她们这种没有宠爱的妃嫔,宫里的日子,对她们来说是非常漫长、非常无聊的。徐循以前还在做太孙婕妤的时候,总觉得皇宫里的妃嫔们,看来气色都不错,即使是不受宠,日子也不难熬。现在她才知道,在这物质极度丰沛的宫里,饿,确实是饿不死的,折磨人的是另一种东西。
以她当时刚脱贫致富的心态来看,她们的生活的确很值得羡慕,吴婕妤和曹宝林当然也不可能饿死、冻死,她们在生活上会受到很好的照顾,不论是谁当权,起码的工作都要做到位。
然而,丰沛的物质无法改变的是她们的卑微……